雁荡山的旅游文化

[复制链接]
老马样板 发表于 2014-7-17 16: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09 3



作者:喻学才


     一 雁荡山的名称由来

根据文献记载,最早提到“雁荡”地名的是唐代高僧一行和尚(673—727),他在画天下山川图时其“南戒山川尽于雁荡”。而在稍后于一行的草圣怀素的《与律公书》中,也两次提到雁荡:“雁荡,自古图牒未尝言者,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下二潭,为龙湫。”值得注意的是,怀素笔下的两个雁荡,所指有差别。前者指雁荡山,后者指雁湖。一个“下”字误导了后来的徐霞客,也因为徐霞客的执着而弄明白了雁湖不是龙湫的上源,从而纠正了怀素文中的错误。另外,晚唐诗僧贯休(832—913)在《诺讵罗赞》中写道:“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因此,雁荡山这个名称从唐代就开始叫开当无问题。
若就空间范围言之,雁荡山包括南雁荡、中雁荡和北雁荡三大板块。“南雁荡,在平阳县南;中雁荡,在乐清县西;北雁荡,在乐清县东九十里。”“今之名天下者,北雁荡也。”北雁荡“高四十里,深六十里,顶上有湖,方可十里。雁荡山皆石,而湖独有泥,葑草芦荻生焉,时为雁所栖宿,故曰雁荡。”①雁荡山又经常被人们省略成“雁山”,如清代施元孚所撰山志就名为《雁山志》。

  二 雁荡山的开发小史

雁荡山不仅是科学名山,也是文化名山。山之钟灵毓秀,秘怪藏奇,自科学眼光观之,距今以亿年计。而若自人类开发认识角度言之,则不足两千年。雁荡山的开发,具体时间很难确定,但从文字记载看,至迟当自晋代。山之开发,循着由乐清湾逐渐朝腹地的路线进行,当时的开发只限于滨海地带海洋渔业资源富裕区域,这个区域当时的名称叫“三京湾”。这里不仅资源丰富,而且也是过往行人饯行告别的所在。因此可以断定,这里已经属于比较热闹的地方。当时形容某人特别能吃,往往说这个人“腹如三京湾”②。
1.    刘宋

雁荡山真正作为名山开发的肇始,当以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巡视雁荡山为代表,因为谢灵运到乐清行田(下乡检查工作),留下过诗歌作品《经筋竹涧越岭溪行》。谢灵运的到来可视为雁荡山文学名山的开端。
2.唐代

唐代西域高僧诺讵那的开发,只是雁荡山佛教事业开发的一个知名的时期而已,早在南朝齐梁时期,雁荡山西内谷中就已经有昭明禅寺存在了。诺讵那的在雁荡山创业之所以声誉广被,很大程度上和诗僧贯休“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溟溟”诗句的巨大的影响力有关。诺讵那选择了雁荡山山水的精华所在,而贯休的诗又能画龙点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说,雁荡山的佛教文化事业始自诺讵那。而是雁荡山的佛教文化事业最享盛名的是诺讵那。而僧惟一的《雁荡山》诗则是迄今为止最早对雁荡山的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进行最高评价的人。

2.    宋代
宋代是雁荡山开发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太平兴国元年(996)以名僧全了开创芙蓉庵、能仁寺、罗汉寺,太平兴国四年(1000)僧人神昭、行亮在东内谷建造灵岩寺、安禅谷为标志,北宋时期,雁荡山东内谷、西内谷的开发全面开花。雁荡山四谷二阁的景区空间格局初步形成。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5)年间,因朝廷修建玉清昭应宫,大批的朝廷官吏和采木工匠人等来雁荡山中寻找巨木,使雁荡山的知名度在朝野同时传开。从此,前往雁荡山游览不再只是僧人的专利了。因此,可以说,北宋修建景灵宫伐木队伍的到来,使雁荡山作为游览胜地的知名度第一次得到普及。而沈括及其随从的雁荡山之行则首次揭开了雁荡山科学名山的神秘面纱。
靖康之变后,国家战乱频仍。建炎二年(1129)康王赵构渡江南来,都于临安。从此偏安江南150余年。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刺激了雁荡山的开发。特别是当时赵宋朝廷为了保护皇家家族档案,曾经把太庙设置在温州的开元寺,这样旧式温台一带的驿路成为轮蹄纷至的地方,为了节省时间,原来在雁荡山外围的一段“国道”也改从山内走,这样就更加为雁荡山的开发创造了便利条件。值得一提的是淳熙年间乐清县令袁采这个人,他撰写的《雁荡山记》和《雁山图。序》这两篇旅游文化作品,首次对北宋以来该山的开发进行系统的总结。北宋年间沈括到雁荡山的科学考察更是雁荡山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③。南宋权奸秦桧曾经任职温州知府,期间他还曾跑到雁荡山观音洞寺庙里要求出家,则不过雁荡山历史上的一场闹剧而已。
3.    元代

元代雁荡山的开发主要是宗教方面的复兴。旅游文化建设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李孝光《雁山十记》的问世。李是雁荡山本地人,家居蒲溪之畔的淀山村(今田岙),他是一位严肃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热心的雁荡文化的宣传者。他自述每年都要接待三、四次外地朋友,并且陪他们游览雁荡山。李可能是见诸记载的第一位热心陪同外地游客游雁荡的“地陪”名人。从他的《暮入灵岩记》中的文字看,他还是雁荡山有记载以来第一个发现灵岩的夜景之美的人。
4.    明代

明代雁荡山的开发,最明显的时代特征是来山游览的人层次日渐丰富。文人、画家、官僚,不仅文职,连戚继光这样的赳赳武夫也都上了雁荡山。并且旅游文学作品的创作从总量上看超过了往古。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旅行家王士性、徐霞客等人都十分垂青这座名山。
王士性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徐霞客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别从美学、科学层面上对雁荡山做了很高的评价。         
5.    清代

清代的雁荡山开发成就主要体现在山志的建设上。代表性的成果是施元孚的《雁山志》和范藕萍、曾唯合纂的《广雁荡山志》。此外,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清代雁荡山的游记和游山诗出了许多总结游道的文字,如施元孚的《游山十八法》、魏源的《游山学》,以及许多一流的旅游文学名篇,如戴名世的《雁荡记》、《游大龙湫记》,袁枚的《大龙湫歌》,魏源的《雁荡吟》等。
民国时期,雁荡山的风景建设在蒋叔南的主持下,曾经卓有成效。许多基础设施至今仍在使用。


三 几个重要历史人物对雁荡山的贡献

1.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小名客儿,谢玄之孙。幼便颖悟,玄甚异之。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袭封康乐公。性爱山水,雅好吟咏。所作山水诗,在中国山水诗发展史上,有鼻祖之称。其为人性喜豪奢,衣裳器物,多改旧制。最著者为“谢公屐”(登山鞋的前身)。营造方面的规划才能主要体现在会稽山居上面。有《山居赋》传世。
谢灵运2在任职永嘉太守期间景平元年(423)因永嘉郡境各县水灾“行田”(下乡体察民情),曾到过中雁荡山的白石(该处距乐清30里)。他于白石留下了《白石岩下径行田》的五言诗,诗曰:
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智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饥谨不可久,甘心务经营。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州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并。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虽非郑伯渠,每岁望西京。天鉴尚不孤,来兹验微诚。
这次行田他还到过北雁荡山的筋竹涧。筋竹涧在北雁荡山能仁潭南,集中还保留了一首著名的《经筋竹涧越岭溪行》的五言古诗。内容是:
猿鸣诚知署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逶迤傍隈嶴,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川渚屡迳复,乘流玩回转。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若然,则谢灵运来雁荡山行田前,筋竹涧就已经架设有栈道了。如此看来雁荡山有记载的开发历史当在1500多年前。谢灵运还有《游名山志》传世,其中有关篇章写的就是雁荡山。可以说,雁荡山的山水美的发现始自谢灵运。可能当时这里象沈括所分析的,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山名。不然的话,很难解释这样一个酷嗜游览的谢灵运,怎么会到了筋竹涧而竟然弃二灵一龙等绝佳山水于不顾?要么就是他的诗歌作品散佚了,后人无从知晓当年的游踪。
即使我们以谢灵运来雁荡山筋竹涧行田的这一年(423)作为开山史的起点,雁荡山的开发距今也有1581年了。

                         2.释惟一

释惟一,生平不详。知其为唐代雁荡山僧人。有咏雁荡山诗一首。诗曰:“四海名山皆过目,就中此景难图录。岩前逢个白头僧,自道一生看不足”。这是雁荡山历史上唯一一首对雁荡山的美学特色的多元性所作的最概括、最简捷评价的诗歌。出家人不打谎语。这位高僧对雁荡山包括万千名山美学特征的概括,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得到更多的学者和旅行家的认同。

                        3.沈  括

沈括(1031_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1064年中进士,一生先后在沭阳县担任过主簿,在昭文馆担任过编校,参加过王安石变法,主持过鄜延路军务。但他一生最为后人称道的还是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绩.《宋史.沈括传》上说他“饱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即以他在《雁荡山记》中对雁荡山地貌成因的分析看,就已经远远超越了他那个时代的世界前沿水平。他写道:“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对雁荡山的这种地貌特征,在许多人的笔下都有大同小异的描述,但谁也没有回答成因。沈括则首次揭示其成因:“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砂土尽去,唯巨石巍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教授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 对沈括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沈括早在十一世纪就已经充分认识到詹姆斯。郝屯在1802年叙述为现代地质基础的这些概念了。”也就是说,沈括关于流水侵蚀学说的贡献,领先世界近700年。
沈括对雁荡山的贡献,还应包括他对雁荡山的总体评价,即“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这个说法,在他之前没人提过。至少是还没有见诸文字记载。

                        4.王士性
王士性(1547—1598),浙江临海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性喜游历。一生游历地方极多。当时的各大行省,除福建没有到过外,他的足迹遍及南、北两京和河南、河北、广东、广西、湖北湖南等十二行省。他的旅游考察偏重人文地理,和晚他六十年的另一位杰出地理学家徐霞客偏重自然地理风格迥异。他不仅撰写了《五岳游草》、《广游志》这样的游记文学作品,可贵的是,晚年的王士性还把自己平生游历所见所闻进行学理上的研究。写出了《广志绎》这样不朽的人文地理学名著。王士性是我国第一个用区域地理眼光对全国两京师三省的行政区划进行地理文脉背景分析的学者。他对雁荡山也是情有独钟,其《五岳游草》中有《游雁荡记》一篇,其《五岳游草》中有五言诗《雁山杂咏八首》。王士性在记中首先从谢灵运“所至凿山开道,遍寻名山”的个性出发,对谢灵运当年仅仅到过筋竹涧而不及雁荡山其他景致表示怀疑。其次,他有对沈括《梦溪笔谈》中所提出的“祥符中土人伐木造玉清宫始见之,其前未闻有雁荡”的说法表示不理解。三,他对明代雁荡山志中所载景观特别是寺庙景点和实际反差很大的现象提出批评。指出“谷中刹宇废十之九,多不成游。”从他的笔下所记看,这位大旅行家当年所游的范围仅限于今天的二灵一龙核心景区一带。
王士性的游记中,对雁荡山的象形石有浓墨重彩的描写,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仅仅是从美学的角度描绘,而且辅之以科学的描述。试举一例。“老僧岩者,十丈石立山口,宛然一祝发昙瞿(指僧人)。过其背视之,项颈衣褶儼如,腰隆起,若襥被而游方者;坐石梁视之,又若拱手而谈天;过谢公岭视之,又如坐绳床伸足也。乍见无不听然笑者,真造化之巧哉。”
王士性也注意到了灵岩的夜景美。他在描写灵岩月夜的美景时几乎一字不拉地引用了元代雁荡山学者李孝光《暮入灵岩记》中的那段文字:“月出正悬东南角,星象累累,下垂四旁,客胁息不可上,如游鱼噞喁,以身为浮游在浩气上也.夜分,又数数开南牖视之,月欲坠,夜色如霜雪,诸峰相向立,俨然三四老翁冠而偶语,独西南一柱,白而长身者,盖谓天柱峰云.”
他的《雁山杂咏》分别写了老僧岩、石梁洞、凌峰洞、龙鼻滴、玉女峰、剪刀峰、天柱峰、瀑布泉。如《老僧岩》诗曰:“苔衣深没胫,一定不知年。从君问息机,茫茫无始前。”从地质科学的角度看,王士性“不知年”的困惑现在自然可以回答了。

                         5.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号霞客。江苏江阴人。霞客受家庭影响,同时也是自己的志趣使然,他选择了一条摈弃科举入仕的读书做官道路,选择了“问奇于名山大川”的探险旅游之路。他从二十岁游太湖开始,直到五十四岁因病足从云南归养故乡,三十年中“以性灵游,以躯命游”。靠实地考察收获了《徐霞客游记》这样的“世间大文字、奇文字、真文字”。他一生在卡斯特地貌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获得世界的认同。他对雁荡山的贡献,除了对雁荡山的地貌总体特征所做的高度评价(“锐峰叠嶂,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外,另外的贡献就体现在前后两次对雁湖的探访上。他为了考察雁湖,成为有文字记载以来第一个来到雁荡山最高点喝水坪头的人。第一次考察雁湖,由于年轻的僧人向导带错了路,误入喝水坪背后,他已经看到了雁荡山的最高点常云即今之小观音峰,不仅没有找到雁湖,徐霞客他们历尽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原路。二十多年后,徐霞客第二次来到雁荡山,仍旧不忘去寻觅雁湖——那个世俗相传是造成东南第一奇观的大龙湫的源头活水。这一次他从龙湫背上溯龙湫而行,终于登上了小观音峰这个雁荡山的最高点。他的科学考察最后终于证实世俗的关于雁湖是大龙湫上源的说法是错误的。他对雁湖与大龙湫关系的考察,以及他这种凡事实事求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也是他留给雁荡山宝贵的精神财富。
6.施元孚

施元孚(1705—1778),生平不详。知其为清代乾嘉时期人,有以专记雁荡山景观为特色的志书《雁山志》。《游山十八法》是他对雁荡山的贡献,也是对旅游美学的贡献:“林泉趣味淡逸清幽,游者亦宜与称。结伴或二三人,多至四五人,要以知己为尚,不可与俗客俱,以至败兴。行李衣服器具宜简洁,寒素之士,不妨自襆被行。否则,或两人使一力,数人共使一力,不得多令若辈嘈杂山中。富室出入不免舆马,然西来至芙蓉村,东来至大荆城,即宜屏去,不可入山中,至多烦扰,游亦不畅。至饮食,入山后即食僧饭,临景非酒无以助兴,非肴无以佐酒。酒请携其佳者,肴请携其干者,总期减少为贵。盖山林泉石只有清趣,以简淡之我领之,庶为两得。必奢靡于饮食服御间,繁华气焰,熏炙林泉,我不自嫌,山灵亦当笑我。如曰‘性不能改’,则闹热场无不可往,此寂寞之乡,又奚仆仆焉。
雁山虽为佛氏道场,游者须用自己本色,无庸效比丘尼习套。我儒流也,不妨尊道讲学;我文士也,不妨登高作赋;我善书,或摩崖题刻;我善画,或绘水图山。我善音律,则石山鼓琴;我善局戏,则空山望气。武夫不妨凌险射隼;佳人不妨映水簪花;率具所知所能,以从事烟霞泉石间。我不如来空色,别悟空色之妙;我非散圣游戏,各具游戏之致。将见高峰增色,流泉生韵,草木鸟兽为之绰约善舞,昂首之讵那,必低眉而笑;莽汤之全了,当必拍掌而兴矣。是用其本色,实济胜之妙具也。近观游者成群,念佛不休,人皆厌而避之。昔陈蝶庵入山,作飞瀑于罗汉屋壁,卧云和尚见之,喜曰:‘此翁诗机,衲之禅机也。’相视而笑。游雁山者,当以此为法。”
施氏所谈游道虽然是二百多年前的见解。若从游山审美享受的角度观之,实为经典的旅游美学论。④施氏的这些真知灼见是他历尽十年寒暑,寝游雁荡山中,披奇剔险的结果。这种不畏艰险,献身学术的执着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
7.魏  源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号良图,字默深。湖南长沙人。和龚自珍、林则徐等友善。为学主张经世致用。他是一个有着多方面成就的学者。其中最突出的是地理学和游山学。地理学代表作是《海国图志》。他是科学客观地介绍世界各国地理给中国读者的第一人。他突破了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中国乃天下中心”的落后的错误的观念。他在该书中按先总后分的层次,先介绍世界全图,标明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然后分别介绍各洲各国的情况。对当时中国国民来说,确有振聋发聩的影响。魏源的另一成就是游山学。他一生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最初的动机说起来在今天人们看来可能有些滑稽。他竟然是为了给了给过世的父母亲寻找吉壤,也就是风水宝地。这就是他遍游名山大川的驱动力。他说,父亲病势后,自己“茹素三年,笑不见齿。乃究心堪舆之术,穷探极览,不远千里。”当然,他遍游各地山川,也有经世致用的考虑,他说,“悉其形势,则知其控御”。⑤他最为人们熟知的当是他那首描写五岳的诗歌:“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朱鸟展翅垂云大”(《衡岳吟》)。
魏源游过雁荡山(1848),有《雁荡吟》传世。诗曰:“何山不奇泉与石,石不离土兮水不离石。何故雁山天破格,肤去发髡唯骨岌。水尽空际飞,石尽天外立。飞水莫若龙湫传,我来不见水兮唯见烟。长虹下饮有无间,颇嫌玉女何婵娟。谁道山灵知我意,忽忽奔腾雷雨至。由数倍兮数十倍,呼声愈壮瀑愈厉。不知上源盛极如何继?风忽卷兮入云际,雾蒙蒙兮湿天地。始知空谷之中閟万气,人声所至兮气飞动,气所动兮泉奔奰.海市岳云何足异,回首洞天已森闭. 泉事穷,石事始,灵岩灵峰插天起.一峰一峰千百峰,城郭堂皇百十里.或洞裂兮鬼府藏,或乱射兮天弧矢.或疑龙宫怪族来酣战,女娲抟造无情理.月出兮万峰一魂,云来兮众壑千髓,爆雷迸兮诸天震,劫火烬兮混沌死.十步九回头,逾岭渐俪.迤.甫大开,即大束,石门双锁一潭绿.山既住,水亦住.化明镜,环苍玉,云影峰影树影汇一曲.山到此,三变局,险怪穷,空明遇.若使观源不观委, 几疑剖泄无渟蓄.纯是神仙非骨里立,箫复瑟兮茫复芴。探谷需探海滨谷,只移岛峤于平陆。森然万丈槎岈空洞之气撑人腹。笔为怒,骨为崛,倒昌黎,哭昌谷。”魏源此诗当是写雁荡山诗歌中的神品。一篇七言古风,把雁荡山的景观个性描写得淋漓尽致。例如,有石无土的特点,众峰壁立的特点,瀑布悬空飞舞的特点,人声越大瀑布水量越大的特点,刚大开,便大合,石门前面必有深潭的特点等等,在诗人笔下,都写得灵动变幻,摇曳生姿。
魏源虽然写的是雁荡山,但他的眼中心底实际上装着全国各地的山山水水。观其《游山吟》、《游山后吟》即知。魏源实在是对山水审美最有见解的古代学者,正象他本人十分自负地那句诗所言:“人知游山乐,不知游山学”。魏源是一位既知游山乐又知游山学的大旅行家。魏源的诗可以说是对雁荡山山水特点的最为到位的点评。
8.戴名世

戴名世(1635—1696),字田有,安徽桐城人。晚年宅于县之南山,世称南山先生。擅长古文,在太学读书即有狂士之名。五十七岁中进士,两年后,因南山集陷于文字狱。又两年后,伏刑而死。其遗稿因以宋潜虚之假名而得以保存。
关于雁荡山, 戴氏有《雁荡记》、《龙鼻泉记》、《游大龙湫记》三篇文字传世。而言雁荡文献者实罕言之。其《雁荡记》以谢灵运《山居赋》和韩愈《南山诗》的章法,简洁明快地为雁荡山画了一幅鸟瞰图。乍读似名山志,细读始悟其文心。实为所有雁荡游记中十分特别的一篇。他的《龙鼻泉记》写龙鼻泉之奇,云:“从寺后上石蹬,盘旋数十折,至大石龛。龛高数十丈,深数十丈,石壁皆奇削。龛脊嵌一石,若龙陷于石中,从下仕之,见其脊隆然外露,绕下数十丈,势尽乃垂入龛底,作悬鼻,色绀碧而腻滑。鼻端有小孔出泉,水时时下滴,饮之清寒,虽盛暑如冰。鼻上下皆有石若爪,为攫拿之势,半露半入石中。”平心而论,论写龙鼻泉笔墨的传神程度,徐霞客也要逊色一些。
戴氏写大龙湫,笔墨也十分传神。 文长不具引,见 《戴名世集》卷十。
总之,戴氏以桐城大家的顾古文笔法写雁荡山,特别是写大龙湫的文字,可与魏源的雁荡吟、袁枚的《观大龙湫》诗一样,起到了为雁荡山山水写照传神的作用。

全部回复(3)
2014-7-17 20:14:24
2014-7-17 23:55:14
一看而过。。。。。。。。。。。
2014-8-1 15:27: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