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在天愿作比翼鸟”来形容忠贞不二的爱情。近期的一项研究试图探索灵长类动物单一配偶制行为出现的原因。但不浪漫的是,研究结果表明,这一行为的形成与爱情和忠贞无关,而是为了保护幼儿免受其他雄性动物的杀害。在这项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的研究中,伦敦大学学院的人类学家Christopher Opie和他的同事,通过对230个灵长类动物的基因和行为数据的统计分析,绘制出了灵长类动物行为信息的进化路径。
他们据此推断称,在多偶制状态下,雄性动物有可能会杀害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幼儿,进而提高自己幼儿母亲繁殖后代的机会。而灵长类动物大约在1600万年前进化出了单一配偶制,正是为了规避幼儿被杀害的风险,从而提高后代生存的几率。有趣的是,另一项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针对所有哺乳动物单一配偶制的研究却得出了与上述研究截然不同的结论。
剑桥大学动物学家Tim Clutton-Brock和Dieter Lukas通过对更大的样本——2545个非人类哺乳动物的研究发现,单一配偶制更容易出现于那些雌性动物分布空间较广并且不容易被雄性动物独占的物种中。研究者认为,雄性动物守护对雌性配偶的占有权才是单一配偶制得以形成的原因,而防止幼儿被杀害并不是重要的驱动力。
对此,Opie反击道,在群居的灵长类动物中,雌性一般不会拥有较为广阔的分布空间,而对哺乳动物的全面研究则有可能掩盖了灵长类动物进化的独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