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烈
南朝宋郑缉之的《永嘉郡记》有两处谈到“三原亭”。一云:
乐城县三原亭去郡百二十里,溪水清如镜。囊昔有得一死鲇者,鬐大五六围,一鬐即得数十解鲊。此湾无所不容。有人能食者,常自譬腹如三原湾,无所不容。”此“亭”字应是“湾”字之讹,亭怎能清如镜?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九十九卷引《郡国志》作“三京湾”。文云:“永嘉有三京湾,无所不容。谚云人有能食者,云‘腹如三京湾’,即此也。”孙诒让说:“原、京古字多互■,《礼记·檀弓》、《国语·晋语》九京,郑康成及韦昭注并云当为原。《后汉书·铫期传》卓京,李贤注:‘京或作原’,是其证也。”
《永嘉郡记》另一则云:“乐城县三京亭,此亭是祖送行人之所。”
还有一则虽未提三原之名,却和三原湾有关,云:“漈湖溪中大鲇,昔有流得一死者,须大五六围。”同是说鲇,一说鬐大,一说须大。鲇一名鲶,是喉鳔类的鱼,多栖息在湖河池沼等处。乐清当时有大鲇的传闻,并把三原湾比作大饭量人的肚子,可见很有名,应是人人皆知的地方。但时代流逝,后人以讹传讹,三原湾三京湾到底在哪里,竟不能确指了。
宋代温州人薛季宣《浪语集》卷三《雁荡山赋》有云:“度东冈之崇岭,礼化士于双峦,指游龙与戏凤,镜三京而胆寒。”自注:“《乐清图经》:‘雁荡三京湾’。按《隋图经》云:‘溪清如镜,照无不容,黯之不浊。’唐刺史张又新有诗。今名照胆溪。”《隋乐清图经》今已久佚。因为薛氏说三京湾就是照胆溪,后人没有仔细分析,照样抄录,以致贻误至今。
明侯一元《隆庆乐清县志》卷一山川云:“照胆溪,县东八十里,出于大龙湫,其清如镜,激之不浊。”
清施元孚《雁山志》亦云:“照胆溪,一名三京湾,在能仁寺前。水自龙潭南流寺前,至寺右,则东下雁渡堤,裂石而去。”又云:“能仁寺东南至雁渡堤,溪行四里为筋竹涧。”
今按:能仁寺前的溪流源自大龙湫,激成燕尾瀑,东折而南,名经行峡,再下流为筋竹涧,注入清江。溪虽清,但浅而狭,和三京湾的名称很不相符。照地理学概念来说,湾和溪是不同的。溪是山地性雏形河流,湾是大片凹进的水面;溪小湾大。溪怎能容得鬐大五六围的鲇鱼?所以郑缉之所说的三原湾决不是薛季宣所说的照胆溪是显而易见的。根据地貌、地望,三京湾应当是雁荡山南麓的清江,就是筋竹涧流入的湾湖,也就是侯一元《乐清县志》的芙蓉川。侯《志》云:
“芙蓉川,亦名港,县东七十里。一自小芙蓉南至芙蓉塘口入江,一自雁荡山西外谷至长■山为大川入江。”今日的清江,东西长十公里,南北宽四公里,东流入乐清湾,在入湾处甚狭小,口狭腹大,口头北有九龙山,南有清江山相扼,南北仅宽六百米左右,的确如能食者,无所不容。六朝时这里的海岸线更向西缩进一点,当比现在浩大。
三京湾六朝时还有三京亭,是送行者饯别之地。想当时北去章安(今黄岩境),东至木履(今玉环),这里是个要地。便是现在的清江渡,仍然是交通要道,古今如出一辙。
杂文凡二十首,皆矫矫无凡语。
杨维桢作《陈樵集序》,举元代作者四人,以孝光与姚燧、吴澄、虞集并称,亦不虚矣!
末附《题朱泽民画》一首,盖古乐府之末章,误编于文集,今移附乐府末云。
[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67,集部别集类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