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威格
之前的“雁荡山”只存在于我小时候得到的那点粗浅的地理常识里。直到去年,它频繁地跃入我的眼帘。也因此,知道了在雁荡山有个能仁村,在能仁村有座能仁寺。此次去雁荡山之前,在一次与朋友的聚会中,得知雁荡山能仁寺的方丈了法法师,是我老家厦门南普陀寺的首座,竟平添了一份亲近感。
从能仁村口沿着玄黄的院墙往南转个半圈进入寺院,顿然让我有些惊讶,惊讶于与我之前所见过的寺庙景观大为不同,偌大的一座寺院竟然十分清净、平和,没有香客的熙熙攘攘和香烛的袅袅绕绕,石板的地面上不见一片落叶、一根败草,大雄宝殿、法堂以及前后左右的禅房庄严威仪中透露着平和亲切的气息。偶尔出现的一两位僧人,会在廊道边对你微微颔首,眼神清澈,坐在边上的护院里,你可以清晰地听到某位僧人在外院轻嗑瓜子的清响,仿佛在透露着禅机??这份清净了得,不由得使人放慢放轻脚步去亲近它、聆听它。
能仁寺山门的左前方就是筋竹涧的入口。进入筋竹涧不远,右边的山脚矗立着一座宋代古亭,名曰:化身亭。砖石相砌,人字亭角,亭高约4 米,亭左侧有透气孔。正传为僧人园寂后火化用的亭子,而民间有传言:古代雁荡山寺庙里筑有地下暗道密室,为不良僧人掠辱良家妇女之所,后被官兵破案,将不良僧人处决,置亭焚尸。出发雁荡山之前,我下载了一张通往能仁村路线的地图,第一时间我就发现“化身亭”这一标注,并一下子喜欢上这个名字。“化身”一词完全没有给我忌讳、不适的感觉,相反,是兴起“化羽成蝶”,“化身为霓”的联想。尽管它的指向确实有着幽暗的意识。以至于离别雁地那晚的酒桌上,有朋友因这地名是否吉利还有些争论,我即席胡凑一句“化身为亭可避风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回厦后,我转载友人博客照片时,又延伸为“化身亭化身为亭避俗世风雨之侵,半山房伴山为房筑心中理想之国。”现在读来实在有些酸腐了。
好了,继续往前走。左拐上横跨涧床的石坝,逐渐深入筋竹涧的腹地。筋竹涧是由大龙湫锦溪向南延伸的一条涧溪。这里还得提一下这条绵延悠长的小溪的上游,在能仁寺旁有一瀑飞泉,状如燕尾,名为“燕尾瀑”。瀑下一潭,名叫霞映潭,潭水碧绿。那日见一钓客坐矶钓水,霞光满身,甚是羡慕。锦溪之水绕经此潭,触石分流入东南峡中,汇合无数细流成为大涧。涧谷的水渐渐宽阔起来,水流渐急,潺潺水声交合着脚下沙沙作响的落叶声,生生入耳。涧谷两旁,丛丛筋竹和片片衫林就像衣服一样的贴身柔适,峭立的岩壁则因为没有高耸入云的冷峻而感觉像是家里的墙壁一样光亮亲和。早前,曾经走过泰宁的丹霞大峡谷,那儿有一股荒凉肃穆的美,而筋竹涧峡谷更多些幽嵘逶迤。半途,见涧溪边石砾滩中深埋有一只鞋,仅露鞋后跟。当年谢灵运游雁荡山,过谢公岭时掉落了一只登山屐,后人为之建了“落屐亭”。时光荏苒,旧景新情,不知是否是谢公重游筋竹涧又落了另外一只登山屐了。
走走,坐坐,沿着涧溪左弯右绕,听鸟鸣,问花嗅,掬水,抚石,遇狗如遇家人,出神如出离世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