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温州黄埔精神 于 2013-5-8 22:14 编辑
N+ Z4 |; O d; y
$ T3 u9 V, X8 L" A" N3 T 明日便是清明节,唐人著名诗人杜牧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很形象的形容了中国人清明节上坟祭祖的情景和心情,非常传神!时光转瞬便逝,今年已经是抗战胜利68年了。回想当年我国内战频繁,国势羸弱,民不聊生!虽有国父推翻满清,但是经过袁世凯的复辟和倒台,各路军阀混战,继国父后校长蒋中正带领黄埔男儿开始东征北伐,从而使得国家基本保持统一(除台湾被日本占领、外蒙被俄国占领外)。 然而,中共和各地方军阀为各自的目的和国民政府中央对抗,又出现了中原大战和五次勘乱战役。在德国顾问的指导下,中央军粉碎地方军阀冯玉祥、阎锡山、白崇禧、李宗仁等部的发难,一度迫使中共的红军离开所谓的苏区而往各省溃退,以至败逃至陕西。在绝对军事优势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在中原大战后通过军事、政治训练班使得地方势力基层对中央政府有了向心力。开始了辉煌的南京十年,在这十年中,国府基本还清了外债。 政府通过引进德国军事顾问:佛采尔、塞克特、冯.法肯豪森等人训练德械装备师,至抗战初期已经共调整了15个师,整理了24个师,此外还调整了东北军15个师、广东部队10个师、川康部队26个师及9个独立旅。通过这次整军,中国军队在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中央系的30个师,基本实现了装备德式化,并接受德国顾问的系统训练,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最现代化的陆军。其中尤其以黄埔教导总队、陆军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以及税警总团基本达到德国轻型步兵师的标准。* C& c' B3 b, K6 e! p
而同时黄埔军校最先接受全面的德械化装备,采用德国军事思想武装,德国军事训练。此时南京军校毕业的黄埔男儿成为中国抗战最困难时期的低、中、高级军事指挥官,抗战胜利后基本上任上尉---少将各级军衔。而我祖父是南京本校最后一期(14期第二总队工科)则在抗战胜利后任中校营长一职。从淞沪会战开始至抗战胜利,南京本校学员几乎均经过抗战的洗礼,他们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为民族不至亡国亡种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淞沪会战中,大部分南京本校黄埔生刚毕业不久,在部队里为见习排长,排长、连长等下级军官。
" m- o* R7 G+ S, R: P 而淞沪会战是公认的最惨烈的中日大型会战国军投入将近70多万部队,日军投入30万左右。在最激烈时中国部队每日有一个师的部队殉国,作战现场何其惨烈,那种情况不能用文字来描述!而南京本校学员因是下级军官,冲锋在最前沿,自然伤亡惨重!当时第一夫人宋美龄冒着生命危险亲临前线慰劳部队时问一位排长的南京本校黄埔生“:在作战的时候你是怎样喊口号的?”那位黄埔生排长说:弟兄们,往前冲啊!"宋摇摇头说:“你应该这样喊:弟兄们,跟我上!”。从此弟兄们跟我上这句话在抗战各个战场上响彻着,激发着每个黄埔生和他们指挥的士兵,长官带头冲锋杀敌成了黄埔生在战场上常见的景象,影响着全国的抗日将士。# o# }1 l! e+ g6 U# s# M
黄埔 南京本校第六期,1927年底,在南京原拟筹备成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至1928年3月再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作黄埔本校的延续。而将原黄埔本校学生改作南京本校的预科生。首批学生是来源于黄埔本校招收的第六期入伍生。他们因国共分裂使学校一度陷于停顿而分散各地。至1928年初,陆续应南京本校和同学会之召而陆续到杭州集中受训,计有1026人。不久转往南京受训,故称南京六期学生。另有部份在南京新考取入伍的学生,以及原长沙分校学生,武汉分校学生,学兵团学兵,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第十四军、四十四军军官讲习所学生及第二十六军军官团学员等,都相继并入本校,分成步兵第一、二、三、四大队、和炮兵大队、工兵大队、交通大队及辎重区队等,都编入第六期学生行列,使本期学生增至3534人,于1928年3月正式开学,1929年5月先后毕业。实计毕业生为3252人,称南京本校六期一总队,与黄埔本校六期二总队共计毕业生为3970人,统称为本校六期学生,都派往各地国民革命军中服务。: v( W- m1 X. r8 y* Q1 @) y
黄埔南京本校第七期,1928年初应召到杭州受训的黄埔学生中,本有在黄埔招收的入伍生和预科生两部份。除第六期入伍生先期到南京考试升学为六期学生外,剩下的预科生就与杭州并来的第二集团军军官学校学生一起受训。1928年12月预科修业期满,经考试合格者,转到南京入学为七期正式学生。学习科目分步、骑、工、辎四科。在学时期,曾于1929年10月奉命出发武汉组成学生混成团,分驻各地担任警卫,教育课目实际陷于停顿。同年11月返校补课,12月经考试合格后毕业。计毕业生852人,称南京七期一总队。毕业后,主要分发到各地国民革命军中服务。
9 P* R4 N/ j0 W: V2 U 黄埔南京本校第八期,1930年5月在南京入校,成立入伍生团,计712人。编制与原黄埔时期入伍生团相同,而增设尉官班长,学生在学时间则延长为三年年制。其中规定学生在学限期,第一学年为入伍生教育,使之明了军队生活,熟谙军士以下勤务;第二、三学年为学生教育,学习各兵科初级将校必要之学术及指挥技能。并改革了传统的苏式和日式的教育,采用德式教育;规定各学生必须认学英、德、日三种外国语的其中一种。新的招生规定,须持高中毕业文凭方能报考,使学生在文化素质和教育程度得以保证。在此期间,另有1932年3月续办的武汉分校学生,并归本校。于是原南京本校学生分步兵、骑辎兵、炮兵、工兵、通讯兵五科,1933年5月毕业,5月20日举行毕业礼,毕业生505人,称南京八期一总队,原武汉分校学生则迟至 11月毕业,计毕业生1240人,称南京八期二总队。两队毕业生合计为1745人。另一说为1774人。这期学生在学时期,正是国家民族处在内忧外患日急的严重关头。国共两党之间的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地方军阀与军阀的内战及日本帝国主义为大举侵华而发动东北“九•一八”事变和上海“一•二八”事变等,都相继爆发。在学生中虽未中缀学业,也开始缴发了师生们求谋停止内战,抗日御侮的爱国热情。3 [0 t6 F" Z, v! N8 u6 l
黄埔南京本校第九期 本期学生,扩大到黑龙江和黄河流域,包括豫、鲁、陕、燕、辽等省分别招来。实行入伍生一年,本科生两年的制度。对入伍生,继续实行严格的新兵教育、上等兵教育和下士教育。外语班除第八期原有的英、德、日文三种外,并加开俄文班和法文班。1931年3月进校,1931年5月开学。设步兵大队,下分步兵一队,步兵二队和步兵三队,另有骑兵、炮兵、工兵、交通兵、自动车兵各一队。1934年4月修业期满、5月8日举行毕业典礼,毕业生654人。本期学生毕业后,除留校一部份外,大都分配到西北军,东北军和绥远,青海等地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服务。从此,本校毕业生就遍及国民政府所属各地的部队中。; R" U4 {& L5 X# R. y' \7 b! u3 p
黄埔南京本校第十期 ,本期学生,自1933年春由全国各省教育厅会同各省保安处,分别进行两次招生。经各省取录后再到南京举行复试,招收学生计lll8人,于1933年9月进校,编为入伍生团。为适应入伍生投考之踊跃和报国之心切,又加收备取生而成立入伍生预备班。后者修业时间延长半年,主要补习自然科学和外国语。入伍生和入伍生预备班都先后经考试转为正式学生。计入伍生转为学生者940人,分步、骑、炮、工、交通等科,1936年6月毕业,称十期一总队;预备班转为学生者621人,亦分步、骑,炮、工、交通等科,1937年1月毕业,称十期二总队。这时日本帝国主义继上海“一•二八”事变之后,妄图进一步侵占华北,以武力相威胁,向我国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要求。由此引起北京学生掀起了“一二•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全国学生纷纷响应。本期学生也与南京学生联合会投入宣传抗日运动,拥护“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3 f* l: Y9 ?8 ?1 a) J8 {) ?
黄埔南京本校第十一期 ,本期学生,主要在北平、洛阳、汉口、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广为招考。前来投考的热血青年不下万人,录取者先后于1934年9月到南京入学。计经考试录为正取生者700余人,编为入伍生第一团,称十一期一总队;录为备取生者称入伍生预备班,编为十一期二总队,修业期延长半年补课。第一团于1935年11月修业期满,并分发各部队实习三个月,1936年1月升学转正为学生,1937年8月毕业,分骑、炮、工、交通等科,计毕业生605人;预备班分步兵、炮兵和交通等科,1937年10月毕业,计毕业生664人。 这期正值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而日本帝国主义又于1937年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和上海“八•一三”事变。全国人民同仇乱忾,一致要求对日作战。国共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正式形成,掀起全民抗战的热潮。一总队学生在敌机狂轰滥炸南京和本校的严峻时刻,在灵谷寺举行毕业礼,并随之分发前线,参加淞沪抗战和守卫南京之战。二总队学生则奉命随校撤离,转移至九江才举行毕业礼,也奔赴抗日前线。0 M1 J2 A+ a1 X- v( |
黄埔南京本校第十二期 ,本期学生,1935年9月28日在南京入学,计652人;另有要塞炮学校学生转入本期学习,计103人,合并组成入伍生团。次年9月9日分科:计步兵四连、炮兵一连、工兵一连和通讯兵一排。1938年1月28日升学,为第十二期学生总队,计740人。随之毕业于武昌。 时值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之上海失守,南京危急。军校在学各期学生队乃奉命辗转移地教育。他们在日军飞机空袭、追踪声中沿长江西迁,水陆并进,先后转移至芜湖、九江、武昌等地坚持学习。由于在战乱中迁移,与南京前期在校学生的正规上课大有不同,原属三年制的学习课程及入伍生转为正式学生都未依时完成,1938年1月28日到达武昌才转正升学。但为适应抗日前线充实基层骨干的需要,又从速随之举行毕业礼于武昌,并分发前线部队投入抗日战斗,另有广州分校第二批学生在广州入学,1938年2月移至广东德庆毕业,列入本期学生序列。: r6 j' ^ x' K2 A- Q) c2 D
黄埔南京本校第十三期 ,1936年9月1日在南京入学,计1490人,1937年11月11日升学,是为十三期学生总队。分科后有步兵六队,骑兵一队,炮二队,工兵二队和交通兵一队。1938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实计毕业生1412人。 本期学生在南京分科学习后,散驻于通光营房、小营、及炮标等地上课。在奉命自南京西迁时期。先经芜湖、九江、武汉、长沙、常德、并沿川湘公路向四川铜梁转进。他们当日边行军、边上课,而抗日救亡的爱国歌声不绝。在迁移中,计长途跋涉四千余公里,沿路饱尝播迁生活之艰辛。学生因此而因伤病死亡者亦达六十余人。为适应抗战用人急需,学制从原定三年而缩短为两年,毕业后大都奔赴抗日前线。
# ?9 I4 `- b, X5 {) o! s7 _ 黄埔南京本校第十四期 ,本期1937年先后在武昌、成都等地分头向全国招生,陆续到武昌、成都入学。直属成都本校的学生有三个总队:第一总队1937年冬在武昌应试入学,取录者多是高中毕业学生,及曾受军训的大专学生和公教人员为主,文化素质较高,计669人,称十四期一总队。1938年11月毕业于四川铜梁安居镇。在学时间仅一年多;第二总队1937年10月在武昌入校,随之向铜梁迁移,招收的多是有志从军报国、拯求民族危亡的爱国学生。1939年毕业于铜梁,计1510人,称十四期二总队。在学时期为两年。又一批是1937年九月在成都入校,原属成都分校招考的学生。自南京本校校部迁抵成都后,将之并来本校统一施教,称十四期六总队,计1520入。1939年1月毕业,是本校学生在成都入校并毕业的首期学生。本校三个总队学生合计为3700人,还有各地分校各自招生受训的都纳入本期序列,称第十四期第三、四、五、和七、八、九、十总队毕业生。其学生人数多少,未见统计。本期自1937年底南京迁校以来,最终确定以原成都分校改为本校校部的部署陆续完成。分校各期学生皆奉命以成都本校教学要求统一施教。是时成都地区北较场、西较场、南较场、皇城遗址及外西草堂寺、青羊宫等地,均是本校学生的驻地。教学组织除扩编政治部,加强政治教育外,又添设军官教育队、恢复高等教育班、加设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和特务长训练班等,军事教育也相应完善。至此,经历近两年来流离播迁的艰难岁月,又而在抗战大后方开始正规生活、学习和训练的进程。在八年抗战,中输送大批军事人才。学生毕业后也大都分配到抗日前线。(注:14期因第一、二总队是从南京撤退至四川铜梁入学毕业故而称南京本校第14期,而第六总队则因是在成都入学毕业故而称成都本校14期)4 t! V! u! Z) S$ S
纵观以上九期其中六至十一期在南京毕业,十二期至十四期则正逢日军进攻南京,军校被迫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学员在各区队区队长和教官等教职员的带领下以团队为编制,通过行军至目的地入学或者毕业。其中据部分黄埔学员回忆,有些是边行军边学习。尤其是十三期和十四期,长途跋涉至四川铜梁,期间备受艰辛,无形中磨练了学员增强了素质,所以南京本校中以十三和十四两期学员素质最高,堪比黄埔的第四期。
6 Y! I5 a4 r9 e4 X2 I/ [- s 南京本校同学从学校毕业后在抗日各个战场均发扬了黄埔生那种成功虽无把握成仁但有决心之黄埔军校独有的爱国精神。在淞沪战场上;在台儿庄战役中;在三次长沙会战等等8年的各级大型小型会战战役中无役不予,每次战斗中都有这些黄埔学员的身影。
1 V0 [8 U6 F0 ~8 ~3 D 第六期的王天祥,浙江黄岩人,进入本校第六期学习,后转入空校,毕业后服役于空军。在淞沪会战中驾机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击落日军飞机一架,二十二日护航轰炸机轰炸日军阵地,遭到埋伏在高空的日军偷袭,激战中击落日军数架飞机,然而王天祥学员驾驶的飞机也被击中而坠落在上海宝山,本人重伤失血过多而殉国,做到了不成功则成仁的黄埔训示。
) f5 S* h% k) l* r 第六期同学吕公良作为许昌的城防司令,他接到了校长蒋介石“死守许昌”的命令。4月28日吕公良亲临第一线指挥,进行殊死抵抗,29日,城南防线被突破,30日,全师3000多名将士陆续牺牲。吕公良同学壮烈殉国5 i# |, u6 z6 J& C
第七期炮科张敬同学在枣宜会战中任少将高参,追随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杀敌。是役,在被日军包围,自己左臂受伤的情况下,指挥还击,视死如归亲自带头迎击蜂拥而上的日军,在击毙数名日军后中弹殉国。做到了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誓言,树立了黄埔军人的典范!3 _ \3 p; X$ n! {$ s
第十期同学谢平东,浙江仙游人,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导总队少尉排长。淞沪会战中,谢同学奉命驰援上海,在家书中写下一首气壮山河的诗:“床头岂无死!马上未谓危。男儿当报国,捐躯视如归。 在苏州河防线,由于日军拥有优势装备,兼有空军助阵,阵地几易敌手。谢平东带领部队驰援友军,英勇善战,夺回失去的阵地而后坚守,多次击溃日军。后为增援大部队全线布防,赢得战机,投入截击日寇的战斗。可是在敌人飞机轰炸,大炮轰击,坦克猛冲下,谢同学终于身中数弹壮烈殉国。实现了他那首诗句的承诺,黄埔军人的报国酬志壮举!0 \) Z& C4 s: b% z! x
第十期李剑明同学在温藻浜战斗中,日寇炮空联合猛烈轰击,肩部被敌机枪击穿数孔,血流如注,仍坚持战斗不下火线。时该连连长殉国,他毫不气馁,不顾伤痛代理连长指挥战斗又多次遭到敌机扫射,弹穿面颊,门齿尽落,直至流血过多才被紧急送去医院抢救。显示了黄埔同学不惧死亡顽强作战的爱国精神!
! o1 U& v E% D$ I5 @, r 第十一期同学分配到淞沪战场上。其中不少人报道后立即接到上峰指令接替前线阵亡的排长职务,有的在连、排长伤亡殆尽的情况下接替连长指挥任务, 指挥所剩不多的战士直至壮烈殉国,淞沪抗战后转战各地,其中十一期邱名镐同学在昆仑关战役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光荣殉国!贺骥同学在渡河作战中壮烈殉国!
" K" Q% ?# G) V7 J% V: ~" A 第十四期同学曹克人,第二次长沙会战后期在二九五团任一营少校营长,日军逼近湘阴县城之后,曹克人率全营官兵从9月28日到10月3日,在县城附近的坞塘等地多次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战到10月4日,所部损失惨重,仍率余部顽强抵抗,并在东湖四甲堤上同日军展开白刃战。 最后,为掩护数位士兵泅水突围而弹尽被俘。当天下午,惨遭日军钉在墙上凌迟杀害,而宁死不屈!( l7 a- ~& K) Z$ D# D. g# X+ D
以上等等尽显我黄埔男儿报国卫家的气概!在抗战中,日军当时军事力量为亚洲第一,世界排名前五名之内。拥有几千架飞机,几十艘航母,各种舰船不计其数。陆军军官、士兵均受到良好的训练。 陆军机械化程度极高,日军1个常设野战师团在37年---39年,大多是携带2个野战炮兵联队出战的。拥有96门75MM---150MM的山炮,加农炮,榴弹炮。再加上联队,大队的47MM--75MM速射炮,步兵炮,山炮,262辆汽车,甲级师团还拥有坦克,天上还有飞机助阵,甚至一个中队长就可以召唤空军辅助攻击。而我军武器五花八门,抗战初期很多炮还是清朝遗留下来的,兵员很多都是抽壮丁而来,才几个月的训练就上前线了,很多士兵连枪都不打不准。如此悬殊的对比造成我军初期伤亡惨重!故而国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依靠山川、河流以及各种复杂的地形进行节节抵抗,用时间来换取胜利。
. t( M# L ~" N 在八年抗战中我黄埔男儿起到表率的作用,故而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于一九三九年曾说:“看来敌军抗日力量的中心不在于四亿中国民众,也不是以各类杂牌军混合而成的二百万军队,乃是以蒋介石为核心、以黄埔军校青年军官阶层为主体的中央军。在历次会战中,它不仅是主要的战斗原动力,同时还严厉监督着逐渐丧失战斗力意志而徘徊犹豫的地方杂牌军,使之不致离去而步调一致,因此不可忽视其威力。黄埔军校教育之彻底,由此可见……有此军队存在,要想和平解决事变,无异是缘木求鱼”。
2 B% T/ Z G7 @7 J 在我黄埔男儿在艰苦卓绝、极其恶劣的抗战环境中对国难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宁死不屈,对国人亲爱精诚,终于坚持等待胜利的到来,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寇,迎来了民族的解放!以至今日中华能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莫不是以此战而得来!希望我黄埔后人能精诚团结不忘国耻沿着先辈光荣而辉煌的脚印去建设更强大的中国,使我中国能永远鼎立于世界之巅!. e3 A; S! Y. y( K2 I
(王天成写于西元二〇一三年四月三日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