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统二年,大荆地方绅士周莲波、刘亨字、蒋燧堂诸人发起集资筹备,在印山顶上建起一座财神庙,顶层为奎星阁。建筑规模较大,璃脊飞檐,古色古香,殿塑财神,阁雕奎星像。魁星雕像,连底座高两米有余,魁星右手执笔,左手握斗,左脚踩鳌头,右脚向后曲举,其脚镯、手镯、耳环等,均镂雕而成,环身飘带,凌风起舞,甚为飘逸,极见匠心。
奎星阁1949年3月被焚毁。
相关资料:
奎星”是何意?据古书载,它是天上28宿之一,即北斗七星勺部的四颗星(或第一颗)。最初在汉代《孝经援神契》纬书中有“奎主文章”之说;东汉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划。”由此后世把“奎星”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为主宰文运与文章兴衰之神。历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奎星”,但曲阜孔庙的奎星阁却名奎文阁,专门收藏历代帝王御赐的各种书籍和墨迹,原名“藏书楼”。藏书楼在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建时,易名为奎文阁,此后兴起建“奎星阁”,以崇祀之风气。所以在衡文选拔人才的封建社会,奎星阁总是建在文庙之旁,后又把“奎”化为“魁”。
奎星阁又名奎阁、魁星楼等,奎星阁内塑有一个鬼形的神象,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科举时代,据说“魁星点斗”为文运兴旺之兆,于是取“魁”字字形的会意,在阁内塑造了这么个似鬼似神的塑像。清代士子们对这座“魁星”像毕躬毕敬,每当秋闱开考之前,朝拜者争往不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