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门乡

[复制链接]
老马样板 发表于 2012-12-13 09: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508 6
本帖最后由 老马样板 于 2012-12-13 10:00 编辑

      昨天开始, 本贴发了N次,可能对沙门乡的介绍中有敏感词,发了贴要审核,试着编辑都未能通过,只好去掉前面乡的部分改用图片,文字只发村的部分。

未命名.JPG


      西门(Ximen)村300户,1254人。沙门乡人民政府与西门岛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名渤岙,属山门乡十九都。后因与温岭县的东门一水相隔,东西相对;遂改称西门。位于县城东北32.8公里。属海岛。



    白沙岛(Baishadao)行政村281户,1267人。村民委员会驻白沙村。
    1949年解放后为白沙村,属临溪乡;1956年并入白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白沙大队,属海岛管理区;1961年属白溪公社;1982年1月因重名,更名为白沙岛大队,属沙门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白沙岛行政村,属沙门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到雁荡镇。辖4个自然村。耕地184亩,以盐业为主,兼营海涂养殖及近海捕捞。
    白沙(Baisha)村138户,648人。白沙岛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白沙属山门乡二十八都。据传,过去村人挖井,挖出的沙都为白色,故名。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四面环海,属小岛屿。
    单屿门(Danyumen)村79户,357人。
    原系一小岛,名丹屿门。与小担山岛并列海口,相对如门;又因该岛岩石,其色如丹,故名丹屿门。后因"丹"、"单"同音,故改称单屿门。经历年围塘与白沙、中山、三山三岛连成一岛(白沙岛),即以原岛名名村。
    中  山(Zhongshan)村21户,86人。
    曾名二屿。与单屿门、三山二岛屿,并列海漈,因居中,故名中  山。
    三山(Sanshan)村43户,176人。
    曾名三屿,三个小岛屿,据海并峙,因序列第三,故名三山。



    南岙山(Nan'aoshan)行政村218户,894人。村民委员会驻中岙村。
    因驻地村附近一带村庄,向称南岙山,1949年解放后,因名南岙山村,属温岭县。1950年划归本县,属沙门乡;1956年并入白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南岙大队,属海岛管理区;1961年属白溪公社;1982年属沙门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南岙山行政村,属沙门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到雁荡镇。辖9个自然村。耕地339亩,以农为主,兼营近海捕捞和水产养殖。
    中岙(Zhong'ao)村58户,235人。南岙山村委会驻地。
    南岙山有三条山岙,该村居当中山岙内,故名中岙。位于县城东北31公里。西临白溪港。
    上码道(Shangmadao)村20户,78人。
    村上首系丹屿渡船停靠的码道,故名。
    半山(Banshan)村28户,116人。
    村在南岙山的半山间,故名半山。
    西角滩(Xijiaotan)村24户,100人,
    村西有坑,水退成滩,故名西角滩。
    野鸡山头(Yejishantou)村32户,152人。
    此地古无人烟,山坳深邃。野鸡(即雉鸡)栖宿于此,故称野鸡山头。
    坦岩头(Tanyantou)村1户,4人。
    此地有一片平坦,坦东有岩似纱帽,故名坦岩头。
    黄礁(Huangjiao)村2户,7人。
    村的塘外有礁,石呈黄色,故名黄礁。因以礁名村。
    下岙(Xia'ao)村38户,143人。
    南岙山有三条岙,因村居下边的山岙,故名下岙。
    新湾坑(Xinwankeng)村15户,59人。
    南岙山山湾间有坑颇平坦,故名。
山后(Shanhou)行政村164户,783人。村民委员会驻山后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山后村,属温岭县;1950年划归本县,属沙门乡;1956年并入白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山后大队,属海岛管理区;1951年属白溪公社;1982年属沙门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山后行政村,属沙门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到雁荡镇。辖6个自然村。耕地290亩,以海涂养殖、近海捕捞为主,兼营农业。
    山后(Shanhou)村58户,254人。山后村委会驻地。
    村处西门山后,故名。位于县城东北33公里。东临海港。
    高埠(Gaobu)村11户,49人。
    此地因涂面较高,船埠亦高,故名。
    大潭前(Datanqian)村20户,98人。
    村后有一个大潭,故名大潭前。
    水桶坑(Shuitongkeng)村21户,110人,
    山有一大坑,形似桶,故名水桶坑,并以坑名村。
    岙门(Aomen)村28户,137人。
    村在山岙里,岙口如门,故名岙门。
    冷水湾(Lengshuiwan)村26户,135人。
    因山坳内的一支水格外冷冽,故名冷水湾。



    岙里(Aoli)行政村211户,883人。村民委员会驻岙里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岙里村,属温岭县。1950年划归本县,属沙门乡;1956年并入白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岙里大队,属海岛管理区;1961年属白溪公社;1982年属沙门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岙里行政村,属沙门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到雁荡镇。辖3个自然村。耕地259亩。以海涂养殖为主,兼种粮食作物。
    岙里(Aoli)村147户,617人。
    村在西门岛的山岙里,故名。位于县城东北32.2公里。东靠山,西临海港。
    大山(Dashan)村36户,146人。
    村在岙里西北部大山顶上,故名大山。
    灯盏坞(Dengzhanwu)村38户,120人。
    村处山坞中,坞形圆似油灯盏,故名。


全部回复(6)
    沙门乡,由白沙、西门等岛屿组成,位于县城东北。乐清湾北部。乡人民政府驻西门村,距县城32.8公里,即北纬28°19′,东经121°11′处。东过西门港和杨梅山港与温岭县为界,南过东阶涂与玉环县为邻,西隔白溪港与白溪镇相对。北经白溪港和白溪港涂与水涨、湖雾二乡遥望。

    该乡名称是取白沙、西门二岛名 尾字,组合而成。解放前,西门岛原属白溪镇,白沙岛原属临溪乡(即今水涨乡)。1949年解放后,因西门岛和温岭县仅一水之隔,就近改属温岭县;1950年又划回与白沙岛建立沙门乡;1956年与白溪乡、雁荡乡、环城乡合并称白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海岛管理区,属白溪公社;1961年管理区撤销,仍属白溪公社;1982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沙门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设,复称沙门乡,属雁荡山区。总面积7.07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1398户,5355人。其中集体户1户5人。均系汉族。

    该乡属海岛,其西门岛为本县第一大岛,总面积约6.8平方公里,最高峰西门山,海拔398.6米。白沙岛为本县第二大岛,面积约0.72平方公里。二岛附有小担山、横仔岛(与温岭县 共 有)、牛脚屿三岛屿(均 为 无 人 岛)。该乡海域内,海涂辽阔,发展海涂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前景。岛上山多田少,土壤系贫瘠黄泥沙土及石砂土。境内无溪流,又乏地下水,每至枯雨季节,饮水亦感困难。对于农业生产,甚为不利。乡内无公路。海上交通,主要靠机帆船来往于本县沿海各埠和温岭、玉环等县。但因无码头,仅有码道,潮汐时,船舶靠岸,甚感困难。

    该乡经济主要为海涂养殖业,声誉颇著。乡办养殖场面积1000亩,养殖蛏、蚶等。近海有紫菜1000亩,海带岩绳160条。近几年又积极发展对虾养殖,创外汇,增收入。

    农业生产以番薯为主,仅西门岛有少量水稻,耕地少,产量低,全年耕作,仅够半年粮,每年要由国家供粮200多吨。解放后为扩大耕地面积,积极围垦海涂,至1985年,已筑塘16条,围成面积1390亩。1986年耕地面积达1088亩,平均亩产468公斤,总产量509吨。全乡有林业用地5682亩,以薪炭林为主。
    盐业生产历史颇为久远。全乡盐田总面积380亩,1986年盐总产量4900担,
    解放前无学校。现有小学5所,20个班级,有教师15人,学生676人。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人。
    该乡为革命老区,西门、南岙山、山后等村早在1929年就建立了党组织,岙里村在1932年建立党支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我括苍游击队在海上活动的根据地。
    该乡因系新建,各项事业正在全面规划,积极发展中。
2012-12-13 09:50:15
一看而过                    
2012-12-13 10:00:58
一看而过               
2012-12-13 10:01:55
飘过
2012-12-13 11:25:25
没听说过的地方
2012-12-13 16:22:27
飞过
2012-12-13 21:28:5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