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乡,位于县城北偏东。东北接雁东乡,南邻白溪镇与下塘、小芙二乡,西界龙西、雁芙二乡,北连卓南乡。乡人民政府驻响岭头村,距县城31公里,即北纬28°22′,东经121°06′处。
该乡因名山雁荡而得名。解放前为雁荡乡。1949年解放后沿称雁荡乡;1956年2月并入白溪乡;1957年8月恢复为雁荡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雁荡管理区,属白溪公社;1959年2月,改白溪为雁荡公社,同年8月与白溪分设公社;1969年2月,改称雁荡山公社;1983年10月,政社分设,改称雁荡山乡,属雁荡山区。总面积34.9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2319户,7625人。其中集体户69户,438人;综合居民57户,63人。均系汉族。
该乡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雁荡山风景区之中心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乡境东西狭长。山系属括苍山脉,岩石为火山流纹岩和凝灰岩。境内山脉连绵,奇峰耸峙,怪石林立,瀑飞泉悬。主峰百冈尖,海拔1056.6米,为全县最高峰。全乡境以碧玉、鸣玉二溪形成两大山谷,鸣玉溪谷在北,碧玉溪谷居西,二谷中风景名胜荟萃,小块水田散布。主要溪流有三,一为鸣玉溪,源于乌岩尖之南坑、北坑二溪,在真济寺汇合后向东南流经灵峰寺,在谢公岭脚折为南北向,绕过响岭头流入白溪。一为碧玉溪,源于观音峰和马鞍岭脚诸水,汇合于三官堂向东北流经下灵岩,在灵岩寺口会合小龙湫之水,经响岩门、净名寺口,至响岭头与鸣玉溪合流,汇入白溪。一为大龙湫水,源于龙湫背,诸细流汇合,从197米高的连云峰凌空而下,然后流经田厂、化身亭,沿途汇入诸溪泉,过火焰山脚出境入小芙乡界,注入筋竹涧。历来有雁荡山风景三绝之称的灵峰、灵岩、大龙湫俱在三水旁。地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由于有伸入内陆的海湾和西北高山屏嶂的共同影响,形成比较特殊的小气候环境,盛夏不热,隆冬不冷,夏盛偏南风,冬盛东北风。年平均气温17.3℃,最高气温7月,平均27.6℃;最低气温2月,平均7.1℃。年平均降雨量1803.3毫米,降雨高峰期为5—6月和8—9月,无霜期259天,短日照,多云雾,是茶叶、中草药和观赏性花木生长的理想环境,亦为旅游避暑的胜地。
该乡农、林业和旅游服务业并举。有耕地177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麦类、番薯为副,兼营茶叶、药材、花木、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1986年粮食平均亩产453公斤,总产量802吨。有林业用地34856亩。其中特用林19169亩,经济林1053亩,竹林201亩。龙湫背、灵岩和雁芙乡之雁湖等地所产茶叶,史称为“雁茗”,为“雁荡五珍”之一,明时曾列为贡品。中草药材品种繁多,悬崖峭壁、林深草密处,比比皆是,采集中草药亦为当地群众的主要副业之一。近几年花木培植发展很快,尤以雁荡茶花最为著名。旅游服务行业如旅馆、饭店、茶室、导游、摄影等,几乎家家营其一。1986年乡村企业总产值为54万元。
国营雁荡山林场、温州市总工会疗养所、省公安厅宾馆等,皆座落该乡。
乡有雁荡中学(前身为淮南中学),10个班级,教师39人,学生644人。小学6所,26个班级,教师31人,学生1016人。幼儿园2所,3个班级,教养员5人,幼儿85人。区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31人,病床10张。乡有影剧院、广播站、文化站等。
该乡风景奇秀,举世闻名,向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文物古迹、人文景观颇丰,而尤以龙鼻洞摩崖题刻和能仁寺大铁镬最为著名。龙鼻洞在灵岩,有唐、宋、元、明、清历代题刻90处,能仁大铁镬在能仁村,镬铸于宋元祐七年(1092年),均为本县珍贵文物。
该乡在解放前,也是我党浙南游击队活动的重要根据地。其中响岭头、选坑、松垟三村在1938年就建立了党支部。解放后在该乡三折瀑口修建了规模宏伟、庄严肃穆的烈士公墓,是本县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金贵杰烈士,别名金城(1899—1948年),选坑村人,1938年入党,历任白溪区委委员、乐清县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中队队长、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第三中队队长、海山武工队长等职。1947年在玉环鸡山岛洋面遭敌舰袭击,不幸负伤被俘,于1948年6月英勇就义。
响岭头(Xianglingtou)行政村272户,1011人。村民委员会与雁荡山乡人民政府同驻响岭头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响岭头村,属雁荡乡;1956年属白溪乡;1957年又属雁荡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响岭头大队,属雁荡管理区;1961年属雁荡公社;1969年属雁荡山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响岭头行政村,属雁荡山乡。辖8个自然村。耕地388亩,以经营山林,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办有旅游服务业。
响岭头(Xianglingtou)村67户,242人。雁荡山乡人民政府和响岭头村委会驻地。
该村位于雁荡山灵峰风景区入口处,旁有小山岭,登临一呼,回音响彻山谷,故名响岭头。1934年建筑公路时,将岭开凿成平坡。位于县城北偏东31公里。白溪至灵峰、灵岩公路,穿境而过。设有雁荡车站。
岭脚(Lingjiao)村39户,119人。
村在谢公岭西南麓,故名岭脚。
朝阳洞(Chaoyangdong)村63户,226人。
村后有岩洞,在向阳面,故名朝阳洞,村以洞名。
向西岙(Xiangxi’ao)村23户,86人。
村坐落西向山岙里,故名。
净名寺口(Jingniingsikou)村12户,44人。
村在净名寺口,故名。
石塘头(Shitangtou)村19户,75人。
村前是溪,筑有防水石坝。方言称“坝”为“塘”,故名石塘头。
响岩门外(Xiangyanmenwai)村19户,94人。
村在响岩门外面,故名。
响岩门里(Xiangyanmenli)村30户,125人。
村在响岩门里首,故名。
选坑(Xuankeng)行政村379户,1502人。村民委员会驻选坑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选坑村,属雁荡乡;1956年属白溪乡;1957年又属雁荡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选坑大队,属雁荡管理区;1961年属雁荡公社;1969年属雁荡山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选坑行政村,属雁荡山乡。辖1个自然村,耕地657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果木和药材生产。
选坑(Xuankeng)村379户,1502人。选坑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戍(1826年)《乐清县志》名巽坑,属山门乡。“巽”,八卦之一,代表风。村当山谷之口,又在白碧岭溪坑两侧,地多风,故名。后以方言“巽”、“选”同音,改为今名。位于县城东北32.2公里。杭温公路经过村前,去雁荡支线公路在此为始点,白溪车站设于此。
松垟(Songyang)行政村394户,1505人。村民委员会与雁荡山区公所,雁荡山风景区管理局同驻松垟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茅垟村,属雁荡乡;1956年属白溪乡;1957年又属雁荡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松垟大队,属雁荡管理区;1961年属雁荡公社;1969年属雁荡山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松垟行政村,属雁荡山乡。辖1个自然村。耕地573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牧业。土特产有茶叶、药材和果木等。
松垟(Songyang)村394户,1505人。
曾名茅垟。雁荡山风景区管理局、雁荡山区公所与松垟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茅垟属山门乡二十都。古时在溪边建村,因垟多茅草,故名。后以溪滩遍植松树,改名松垟。位于县城东北31.3公里。村南是白溪。白溪镇至雁荡公路穿村而过。
下灵岩(Xialingyan)行政村130户,542人。村民委员会驻下灵岩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下灵岩村,属雁荡乡;1956年属白溪乡;1957年又属雁荡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下灵岩大队,属雁荡管理区;1961年属雁荡公社;1969年属雁荡山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下灵岩行政村,属雁荡山乡。辖2个自然村。耕地117亩,山场3149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牧业。土特产有茶叶、药材等。
下灵岩(Xialingyan)村114户,456人。下灵岩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灵岩属山门乡二十都。村在雁荡山灵岩风景区下部,故名下灵岩。位于县城北偏东27.8公里。响岭头至上灵岩公路穿村而过。背山面溪,属山区。
灵岩寺口(Lingyansikou)村16户,86人。
村在灵岩寺口,故名。
上灵岩(Shanglingyan)行政村225户,885人。村民委员会驻上灵岩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上灵岩村,属雁荡乡;1956年属白溪乡;1957年又属雁荡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上灵岩大队,属雁荡管理区;1961年属雁荡公社;1969年属雁荡山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上灵岩行政村,属雁荡山乡。辖4个自然村。耕地292亩,山林400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山林。土特产有茶叶、药材等。
上灵岩(Shanglingyan)村58户,242人。上灵岩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灵岩属山门乡二十都。村在雁荡山灵岩风景区上部,故名上灵岩。位于县城北偏东27.8公里。响岭头至上灵岩公路,直达该村。三面环山,属山区。
三官堂(Sanguantang)村88户,319人。
村在三官堂附近,因以名村。
邬 溪(Xuxi)村26户,95人。
村旁有邬溪,以溪名村。
仁堂(Rentang)村53户,229人。
古时有尼庵一座,庵名“仁堂”,因以名村。
能仁(Nengren)行政村255户,1101人。村民委员会驻能仁寺村。
以驻地简称能仁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雁山村,属小芙乡;1957年改称能仁寺村,属雁荡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能仁大队,属雁荡管理区;1961年属雁荡公社;1969年属雁荡山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改称能仁行政村,属雁荡山乡。辖23个自然村。耕地466亩,山场10035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牧业。土特产有茶叶等。建有小水电站1所。
能仁寺(Nengrensi)村10户,33人,又名大镬寺,能仁村委会驻地。
村旁有能仁寺,系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即以寺名村。明·永乐戊戌(1418年)《乐清县志》载,能仁寺在山门乡之雁山。位于县城北偏东25.6公里。四面环山,峰峦重叠,属山区。
龙湫背(Longqiubei)村14户,71人。
村在大龙湫背上,故名。
东园(Dongyuan)村22户,85人。
村东有园,故名。
镬灶门(Huozaomen)村5户,17人。
村在两峭壁之间,形似灶门,故名。
天柱(Tianzhu)村17户,73人。
村处古刹天柱寺(今圮)旁,以寺名村。
马鞍岭脚(Ma’anlingjiao)村8户,41人。
村在马鞍岭西麓,故名。
罗汉里(Luohanli)村14户,62人。
村在罗汉寺里首,简称罗汉里。
罗汉寺(Luohansi)村2户,4人。
罗汉寺,系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现为民居,即以寺名村。
镬心窝(HuoXinwo)村12户,54人。
村在山坞中,四围高,中心低,坞形如镬,故名镬心坞。后改“坞”为窝。
罗汉口(Lohankou)村9户,38人。
村在罗汉寺口,以简称罗汉口名村。
田厂(Tianchang)村11户,43人。
过去种靛青的人搭茅屋居此酿制靛青,方言“靛”、“田”同音,茅屋称“厂”,演变称为田厂,故名。
平阳冈(Pingyanggang)村2户,7人。
村处平整而又朝阳的山冈上,故名平阳冈。
东洞(Dongdong)村2户,12人。
村旁有岩洞朝东,因名东洞,遂以洞名村。
小坑(Xiaokeng)村15户,51人。
村有小溪坑,因名小坑。
东岭(Dongling)村18户,75人。
村建在东岭上,因以岭名村。
上园(Shangyuan)村12户,59人。
村上首有小园,因称上园,并以名村。
化身事(Huashenting)村4户,23人。
化身亭古时为供僧尼“化身”之处,在筋竹涧边。建于宋,今尚完整,系雁荡山文物之一。村位其旁,因以名村。
杨树坑(Yangshukeng)村19户,84人。
村旁有溪坑,遍植杨树,故名。
金光椅(Jingguangyi)村10户,33人。
村后山形似坐椅,面向东,红日初升,金光照满山谷,故名金光椅。
半岭(Banling)村18户,52人。
村在半岭间,故名。
岭后(Linghou)村14户,68人。
村在丹芳岭后,故名。
西岭(Xiling)村15户,74人。
岭在能仁之西,因以西岭名村。
竹家岙(Zhujia’ao)村10户,42人。
山岙多竹,村处岙中,故名竹家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