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溪镇

[复制链接]
老马样板 发表于 2012-12-13 09: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642 14
仙溪镇位于县城北偏东。镇人民政府驻下北閤村,距县城33.8公里,即北纬28°25′,东经121° 03′处。东北与双峰乡接壤,南与卓南、龙西二乡毗连,西与永嘉县交界,西北与甸岭乡相依,北与福溪、叶家垟二乡为邻。

    该镇因仙溪水而得名。相传周灵王太子晋成仙后跨鹤至此,爱此地山水佳美,悠游其间,留连不返。溪因此而名仙溪。

    解放前后,称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改称仙溪公社,辖仙溪、双峰、智仁、福溪、卓南、甸岭、龙西等7个管理区;1961年管理区撤销,本社名称不变;1984年3月政社分设,仍称仙溪乡;1985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改为建制镇,属大荆区。总面积33.5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3048户,10780人。其中集体户23户,122人;综合居民37户,40人。均系汉族。     

    境内重峦叠嶂,迤逦连绵。中为溪谷平原,由西北向东南贯穿乡境。最高峰为乡境西部之大公山,海拔753米,南部大坑珠海拔754米。仙溪水主要源于甸岭溪和福溪,二溪在高塘汇合并入仙溪,然后向东南流经岩头、北閤,过南垟后出境入南閤水。境内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为亚热带季风区。年均气温16.5℃,最高气温7月,平均26.8℃,最低气温1月,平均5.9℃,年平均降雨量约1800毫米,无霜期243天,光照适中,适宜农林业生产。     

    大荆至甸岭公路,自东南向西北穿境而过,在高塘有支线通往福溪水库,交通便利。  

    全镇有粮食耕地1272亩,土地瘠薄,均系黄泥土与石砂土。1986年粮食平均亩产529公斤,总产量637吨。有林业用地43841亩,其中用材林15625亩,薪炭林12513亩,经济林4565亩,竹林1293亩。山坡隙地和低产地的柑桔、杨梅、雪梨、枇杷、苹果等果木就达32000多亩,为全镇人均半亩有余。单柑桔一项年产量就达750吨。果木收入已占全镇经济的主要地位,此外花卉苗木的培植发展很快,花木远销外省市。县人民政府定本镇为全县花卉苗木生产基地之一。     

    该镇因地制宜,办有草席、篾器、药材加工、农机等厂,从业人员50余人,1986年总产值为11万元。

    现有中学1所,9个班级,学生628人,教师30人。小学10所,35个班级,学生1266人,教师44人。镇设有文化站、广播站等。区卫生院有分院在该镇,有病床20张,医务人员13人。     

    文物古迹有北閤村的孝节坊,系石仿木构形式的四柱三间、重檐式歇山顶,翘角飞檐,坊脊正中冠以镂雕双龙戏珠。坊前有石狮一对。为我县现存清代石雕珍品,系县级文保单位。     

    该镇高塘、石碧岩、小坑、塘岸、福新、鸡冠垄、花坦、双溪、大公山等9个村为革命老区。



    下北閤(Xiabeige)行政村276户,1050人。村民委员会与镇人民政府同驻下北閤村。     
    以驻地在北閤村下首,故名。1949年解放后,由上、下北閤、塘岸等自然村组成北閤村,属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各自建队,称下北閤大队,属仙溪管理区;1961年属仙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下北閤行政村,属仙溪乡,1985年属仙溪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373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果木、苗木及花卉。     
    下北閤(Xiabeige)村276户,1050人。仙溪镇人民政府与下北閤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北閤属山门乡二十二都。閤,小门也。村位于雁荡山北部两条山垄会合口处,如开小门,村又居北,故称北閤。后分上下两村,该村居下首,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3.8公里。大荆至甸岭公路穿村而过。属半山区。



    上北閤(Shangbeige)行政村258户,1026人。村民委员会驻上北閤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由上、下北閤、塘岸等自然村组成北閤村,属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各自建队,称上北閤大队,属仙溪管理区;1961年属仙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上北閤行政村,属仙溪乡;1985年属仙溪镇。辖3个自然村。耕地319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果木、苗木及花卉等。     
    上北閤(Shangbeige)村221户,849人。上北閤村委会驻地。     
    该村居北閤上首,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3.8公里。大荆至甸岭公路穿村而过。属半山区。     
    南垟(Nanyang)村28户,122人。     
    村南面有田垟,故名。     
    前山岙(Qianshan’ao)村9户,55人。     
    村在前山的山岙里,故名。     



    高塘(Gaotang)行政村418户,1687人。村民委员会驻下林齐村。     
    1949年解放后为高塘村,属仙溪乡;1956年属甸岭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高塘大队,属仙溪管理区;1961年属仙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高塘行政村,属仙溪乡;1985年属仙溪镇。辖10个自然村,耕地70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柑桔、肖梨及培植果苗。     
    下林齐(Xialingqi)村46户,208人。高塘村委会驻地。     
    据传古时此处为横山下的小屿山,屿上林木茂盛,故名下林屿。“屿”、“齐”方言音近,遂讹为下林齐。位于县城北偏东34.2公里。属山区。     
    马壶堂(Mahutang)村8户,34人。     
    村有马湖堂,以堂名村。后讹“湖”为“壶”。     
    阳坦(Yangtan)村23户,84人。     
    村处山坦向阳,故名。     
    乌龙坑(Wulongkeng)村8户,28人。     
    传说村边山坑中曾潜宿乌龙,故名。     
    竹园下(Zhuyuanxia)村36户,156人。     
    村处竹园下方,故名。     
    沙龙(Shalong)村38户,178人。     
    村边积沙成垄,状如龙,故名。     
    横山(Hengshan)村45户,171人。     
    有山横列村前,山名横山,故以山名村。     
    高塘(Gaotang)村101户,383人。     
    村旁筑有防水高坝,俗称“坝”为“塘”,故名高塘,因以名村。     
    岩头(Yantou)村101户,383人。     
    村处来斯滩边,滩多岩石,故名岩头。     
    湖里(Huli)村15户,63人。曾名何宅。     
    村在湖荡里边,故名湖里。     



    石碧岩(Shipiyan)行政村251户,1128人。村民委员会驻石碧岩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石碧岩村,属仙溪乡;1956年并入甸岭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石碧岩大队,属仙溪管理区;1961年属仙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石碧岩行政村,属仙溪乡;1985年属仙溪镇。辖2个自然村。耕地469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柑、桔、果苗等。     
    石碧岩(Shipiyan)村203户,916人。石碧岩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戍(1826年)《乐清县志》载,石碧岩属山门乡二十二都。     
    村旁有潭,潭中有岩石苍碧如玉,故名石碧岩,即以岩名村。位于县城北34公里。大荆至甸岭公路穿村而过,北面是溪。属山区。     
    门前垟(Menqianyang)村48户,212人。     
    以村前有垟而名。   



    小坑(Xiaokeng)行政村136户,550人。村民委员会驻小坑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小坑村,属甸岭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小坑大队,属仙溪管理区;1961年属仙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小坑行政村,属仙溪乡;1985年属仙溪镇。辖8个自然村。耕地18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柑、桔等。     
    小坑(Xiaokeng)村39户,160人。小坑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小坑属山门乡二十二都。村南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的窄小溪坑,故名。位于县城北33.2公里。三面环山,属山区。     
    麻狸溜(Maliliu)村12户,53人。     
    村处麻狸冈附近,故名。     
    茶山(Chashan)村9户,42人。     
    过去山上盛产茶,故以茶山名村。     
    姜司(Jiangsi)村14户,65人。     
    村名来历无考。     
    里庵(Li’an)村17户,64人。     
    村里古有庵堂,故名。     
    小旗(Xiaoqi)村4户,17人。     
    村旁小山形似旗,故名。     
    冈后(Ganghou)村7户,27人。     
    村处山冈北面,故名。     
    东金山(Dongjinshan)村34户,122人。     
    村的东面山上有古井,因称东井山,即以山名村。“井”、“金”谐音,改用今名。



    塘岸(Tang’ an)行政村155户,683人。村民委员会驻塘岸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与上、下北閤组成北閤村,属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自建塘岸大队,属仙溪管理区;1961年属仙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塘岸行政村,属仙溪乡;1985年属仙溪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254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果木。     
    塘岸(Tang’an)村155户,683人。塘岸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塘岸属山门乡二十二都。村建在古水塘岸边,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4公里。大荆至甸岭公路经村北而过。属半山区。     



    福新(Fuxin)行政村176户,717人。村民委员会驻新村。     
    1949年解放后为福溪村,属福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因建筑福溪水库,村民迁移花坦,另建新村大队,属仙溪管理区;1961年属仙溪公社;1982年1月因重名,改名福新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福新行政村,属仙溪乡;1985年属仙溪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178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柑、桔生产及篾器加工。     
    新村(Xincun)村176户,717人。福新村委会驻地。     
    该村原系福溪乡的福溪村,1958年建筑福溪水库,迁移至花坦村东北面,自成一村,故名新村。位于县城北偏东34.4公里,大荆至甸岭公路,经村南而过。属半山区。   



    鸡冠垄(Jiguanlong)行政村80户,327人。村民委员会驻鸡冠垄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鸡冠垄村,属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鸡冠垄大队,属仙溪管理区;1961年属仙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鸡冠垄行政村,属仙溪乡;1985年属仙溪镇。辖3个自然村。耕地191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鸡冠垄(Jiguanlong)村21户,92人。鸡冠垄村委会驻地。     
    村处山垄间,南有形似鸡冠的山,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4.7公里。属山区。     
    大堂(Datang)村20户,83人。     
    四周环山,据传古有大庵堂,故名。     
    马家岙(Majiaao)村39户,152人。     
    村处山岙中,马姓人聚居于此,故名。



    花坦(Huatan)行政村406户,1544人。村民委员会驻花坦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花坦村,属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与下岙村合并成立花坦大队,属仙溪管理区;1961年下岙自建大队,本队仍称花坦大队,属仙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花坦行政村,属仙溪乡;1985年属仙溪镇。辖2个自然村。耕地64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种柑、桔、肖梨和培植果苗。     
    花坦(Huatan)村374户,1421人,花坦村委会驻地。     
    清·光绪辛丑(1901年)《乐清县志》载,花坦属山门乡二十二都。村古时有平坦,花木丛生,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3.8公里。大荆至甸岭公路,穿村而过。属半山区。     
    百廿里(Bainianli)村32户,123人。     
    据传,明朝时村有老人,年高一百二十岁,为一乡人瑞,传为美谈,而“里”为古时“村”的行政区划名称,故名村为百廿里。   



    双溪(Shuangxi)行政村82户,333人。村民委员会驻下岙村。     
    1949年解放后,原名下岙村,并入花坦村,属仙溪乡;1958年公社时,成立花坦大队,属仙溪管理区;1961年自建下岙大队,属仙溪公社;1982年1月因重名,以南閤溪与仙溪两溪合流经村前,更名为双溪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双溪行政村,属仙溪乡;1985年属仙溪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12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柑桔。     
    下岙(Xia’ao)村82户333人。双溪村委会驻地。     
    村建在山岙下首,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4公里。大荆至甸岭公路,经村前而过。前溪后山,属半山区。  



    白岩山(Baiyanshan)行政村106户,429人。村民委员会驻下屋村。     
    1949年解放后为白岩山村,属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白岩山大队,属仙溪管理区;1961年属仙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白岩山行政村,属仙溪乡;1985年属仙溪镇。辖3个自然村。耕地14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种柑桔、雪梨、果苗等。     
    下屋(Xiawu)村51户,203人。白岩山村委会驻地。     
    在白岩山脚建屋成村,故名下屋。位于县城北偏东32.5公里。属半山区。     
    上屋(Shangwu)村33户,125人。     
    村建在下屋村上首,故名。     
    隔坑(Gekeng)村22户,101人。     
    村中隔有一条山坑,故名。     



    大公山(Dagongshan)行政村142户,613人。村民委员会驻大公山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大公山村,属保龙乡;1956年并入甸岭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大公山大队,属仙溪管理区;1961年属仙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大公山行政村,属仙溪乡;1985年属仙溪镇。辖4个自然村。耕地35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业。      大公山(Dagongshan)村70户,331人。大公山村委会驻地。     
    村在大公山山腰间,以山名村。位于县城北30.8公里。西与永嘉县境交界,属山区。     
    东冲(Dongchong)村44户,175人。     
    村在大公山冈东首,故名。     
    梅树坑(Meishukeng) 3户6人。     
    村中山坑里多梅树,故名。     
    鹁鸪园(Boguyuan)村25户,101人。     
    村里有园,鹁鸪常栖宿于此,故名。     



全部回复(14)
一看而过                    
2012-12-13 09:59:06
飘过
2012-12-13 12:31:32
原来如此!
2012-12-13 15:18:49
本帖最后由 简单 于 2012-12-13 15:49 编辑

这个很不错,只是,很多内容需要更改一下了.

而今有的村里现在是空无一人,只有仅存的旧居被山林处处围绕.有的甚至很难看得出此处曾经是一个民居之所.
有的人去楼空,老屋在风雨的侵蚀下有的倒了一大片,有的早被野鼠野猫占为已有.

一派凄凉和沧桑.
让人感慨世事的变迁与无常.
2012-12-13 15:48:16
路过过
2012-12-13 16:50:34
好多消息都过时了
2012-12-13 18:35:24
简单 发表于 2012-12-13 15:48
这个很不错,只是,很多内容需要更改一下了.

而今有的村里现在是空无一人,只有仅存的旧居被山林处处围绕.有 ...


是的,1987年的资料,到现在许多都变了。这需要网友们共同纠正才行。
2012-12-13 20:23:38
本帖最后由 简单 于 2012-12-13 20:54 编辑
老马样板 发表于 2012-12-13 20:23
是的,1987年的资料,到现在许多都变了。这需要网友们共同纠正才行。


看到这个,还真有一种冲动,有时间的话真想去各个小村庄实地探访一下.
就眼前知道的有好几个村里应该是没有人居住了,有的都差不多超过10年无人居住了.
组织一下,看看有没有人喜欢或者乐意的.组队去考察,既玩乐又做实事,还真的是很不错的哟.
2012-12-13 20:52:54
飞过
2012-12-13 21:23:45
鸡冠垄(Jiguanlong)行政村80户,327人。村民委员会驻鸡冠垄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鸡冠垄村,属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鸡冠垄大队,属仙溪管理区;1961年属仙溪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鸡冠垄行政村,属仙溪乡;1985年属仙溪镇。辖3个自然村。耕地191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鸡冠垄(Jiguanlong)村21户,92人。鸡冠垄村委会驻地。     
    村处山垄间,南有形似鸡冠的山,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4.7公里。属山区。     
    大堂(Datang)村20户,83人。     
    四周环山,据传古有大庵堂,故名。     
    马家岙(Majiaao)村39户,152人。     
    村处山岙中,马姓人聚居于此,故名
现在的鸡冠垄村名为鸡冠垄,实际应该叫马家岙村才对!其他两村早已无人居住,全部迁移到马家岙村.本村马姓也就一户,所以马家岙的名字不是应马姓人居多才来的!
2014-5-15 10:59:42
思念家乡 发表于 2014-5-15 10:59
鸡冠垄(Jiguanlong)行政村80户,327人。村民委员会驻鸡冠垄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 ...

马家岙最早为马姓居,现在一户不代表地名要改。正如大荆东门行,有倪家里,而东门根本就没一个姓倪的,只是早年清明时有倪氏后人来祭祖才被乡人知晓。
2014-5-15 11:07:54
老马样板 发表于 2014-5-15 11:07
马家岙最早为马姓居,现在一户不代表地名要改。正如大荆东门行,有倪家里,而东门根本就没一个姓倪的,只 ...

没和你探讨是否要改名!我们之间也不可能也没这个能力去改村名的事!我想说的是马家岙村的名字与姓马的人家是不是居住最多有可能无关!所以我提出了目前为止在马家岙村里就一户是姓马的,而且马姓人是从对面的合口村迁过来没多少年头!
2014-5-15 15:21:42
思念家乡 发表于 2014-5-15 15:21
没和你探讨是否要改名!我们之间也不可能也没这个能力去改村名的事!我想说的是马家岙村的名字与姓马的人家 ...

是吗?乐清县地名志是根据1981年和1984年两次地名普查的基础,在1987年完成编印的。
莫不是普查时村里给的资料出错!或旧时马家岙为马氏聚居,后全迁出,留仅下地名。近年才又一马姓迁入!

这种争议在仙溪潭头卢也存在,地名志上为卢姓居潭头而名村。村民中有路从潭头过而名,旧时村民也写潭头路村,这就与地名志的说法不同了。
2014-5-15 16:04:31
解放后称双阁区
2014-6-7 23:53:16 来自手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