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塘乡,位于县城东北,东临乐清湾,南邻清北、小芙二乡,西与雁荡山乡相接,北连白溪镇。乡人民政府驻上塘村,距县城30公里,即北纬28°20′,东经121°07′处。
境内有新城塘,筑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后有外地人先后来此建村,因地势较低,故称下塘。该乡由此得名。解放前为环城乡。1949年解放后沿称环城乡;1956年2月并入白溪乡,同年8月恢复为环城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环城管理区,属白溪公社;1983年11月,原环城乡8个大队和下塘渔业捕捞队合并另立下塘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设,改称下塘乡,属雁荡山区。总面积21.75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渔业捕捞队,36个自然村。3444户,13168人。其中除畲族10人外,均系汉族。
该乡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南面山脉绵延,与雁荡山乡交界的马头山,海拔531.4米,为全乡最高峰。筋竹岭、高山头由西往东延伸至朴头山伸入海涂中。山场颇宽广,其间梯田重叠,林木繁茂,土壤多系黄泥土与石砂土。环山、富岙二村筑有小水库,库容量都在1万立方米以上。山下为沿海水网平原,北部田畴相连,东南部则多被河流水域分割成多块田畦,土壤为淡涂粘田。1975年筑成的合作塘,围垦可耕面积为1998亩。乡内河流多而宽,且曲折蜿蜒,多河湾河汇,水中多小洲,其源皆出境内诸山,溪长流多,易成灾害。1975年筑成合作塘水闸,排水量达103立方米/秒,彻底改善了该乡水利条件。朴头山左右和合作塘外海涂辽阔平整,养殖条件良好。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7.5℃,年平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无霜期259天左右,颇利于农林业和养殖业生产。
杭温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尚称便利。
全乡有耕地592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为次,兼营茶叶、药材等。解放后粮食逐年增产,1986年粮食平均亩产679公斤,总产量3026吨。有林业用地18583亩,其中有薪炭林14268亩,经济林1722亩,竹林542亩,用材林212亩。环山、小岙、富岙等村在低山和近山发展杨梅、柑桔、梨等果木。土特产有药用颠茄、地中兰等。
水产养殖业为该乡重要经济项目,其中朴头村养蛏历史悠久,所产蛏远销福建、山东、上海、杭州等省市。陡门头村养殖的牡蛎向负盛名。淡水养殖面积约800亩,所产有草鱼、白鳞鱼等。以网箱养殖珍珠蚌,近几年也有较快的发展。海洋捕捞1986年产量2050担。1986年乡、村企业总产值达66万元。
现有县办农业中学1所(校址在东岙村),4个班级,教师9人,学生229人。初级中学1所,小学8所,34个班级,教师40人,学生1485人。
该乡为革命老区,其中朴头村,在1938年本县重建党时,中共乐清县第一个中心支部,就在该村罗山书院成立。又是浙南地区的黄岩、乐清、温岭、玉环等县的革命发祥地。
郑伦烈士,原名郑茂育(1913—1948年),即朴头村人。1939年入党,历任朴头支部书记、白溪地区中心支部书记、四都石帆区委书记、山面区区委书记、大荆区特派员,陷区工作团书记及永、乐、黄边区中心区委书记等职。于1948年6月在福溪乡西庄村遇敌遭害,壮烈牺牲。
古迹有飞泉寺,在飞泉山顶,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建,为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现系林场职工宿舍。大坟村有宋宗丞施应龙墓,今圮。
下塘(Xiatang)行政村337户,1311人。村民委员会与下塘渔业捕捞队同驻下塘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下塘村,属环城乡;1956年2月属白溪乡;同年8月复属环城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下塘大队,属环城管理区;1961年属白溪公社;1983年11月属下塘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下塘行政村,属下塘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到雁荡镇。与下塘渔业捕捞队分辖1个自然村外,另辖3个自然村。耕地78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内河养殖和渔业捕捞。
上塘(Shangtang)村37户,146人。下塘乡人民政府驻地。
村在新城塘上首,故名上塘。杭温公路经村西而过,设有停靠站。
水渚里(Shuizhuli)村37户,157人。
村四周环水,系一小洲,故名水渚里。
外店路廊(Waidianlulang)村7户,30人。
在下塘村外塘。村旁为大路,路旁建有路亭(俗称路廊),设有店铺,故名外店路廊。
下塘渔业捕捞队(XiatangYuyeBulaodui)108人。和下塘村委会同驻下塘村。
该队1958年属环城管理区;1961年属白溪公社;1983年11月属下塘公社;1984年属下塘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到雁荡镇。与下塘行政村分辖1个自然村。有耕地257亩,以渔业捕捞为主,农业生产为副。
下塘(Xiatang)村256户,978人。下塘村委会和下塘渔业捕捞队驻地。
村在新城塘东南部,地形较低,故名下塘。位于县城东北29公里。东临海,村内河道纵横,系沿海水网平原。
富岙(Fu’ao)行政村357户,1453人。村民委员会驻东岙村。
1949年解放后为东岙村,属环城乡;1956年2月属白溪乡,同年8月复属环城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东岙大队,属环城管理区;1961年属白溪公社;1982年1月因重名,更名为富岙大队;1983年11月属下塘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富岙行政村,属下塘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到雁荡镇。辖8个自然村。耕地719亩,山场417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为副,兼营林业。
东岙(Dong’ao)村108户,435人。富岙村委会驻地。
因地处大山岙的东首,故名。位于县城东北29公里。东北面靠山。
蔡家(Caijia)村35户,128人。
村在东岙山头,蔡姓人聚居于此,故名。
戴家(Daijia)村18户,84人。
村在东岙山头,系戴姓人聚居之地,故名。
桃湾(Taowan)村37户,155人。
地处山湾,又多桃树,故名。
岙底(Aodi)村29户,124人。
村在大山岙底部,故名。
小麦坦(Xiaomaitan)村30户,130人。
村在飞泉岭下,地处山坦,主种麦类,故名。
大坟(Dafen)村55户,235人。
村后山麓有宋宗丞施应龙墓,规模宏伟,故称大坟,因以名村。墓已圮,仅留遗址。
山脚下(Shanjiaoxia)村45户,162人。
村在鸡冠山西麓,故名山脚下。
环山(Huanshan)行政村566户,2278人。村民委员会驻环山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环山村,属环城乡;1956年2月属白溪乡,同年8月复属环城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环山大队,属环城管理区;1961年属白溪公社;1983年11月属下塘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环山行政村,属下塘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到雁荡镇。辖12个自然村。耕地1110亩,山场8996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麦类为次,兼营林业、茶叶、果木和药材。
环山(Huanshan)村437户,1778人。环山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环山属山门乡十九都。村处群山环抱中,故名。位于县城东北28公里。前临塘河。属半山区。
飞泉(Feiquan)村9户,39人。
村附近有飞泉寺,因以寺名村。
新田(Xintian)村6户,28人。
曾名深田坑。因村在深山处的山坑下段,且垦有良田数丘,故名深田坑。后以“深”、“新”谐音,为取吉祥,改称新田。
平屿(Pingyu)村4户,15人。
村处山间平坦处,方言称作平屿,故名。
高坎头(Gaokaitou)村13户,52人。
村在高坎之上,故名高坎头。
小梅坑(Xiaomeikeng)村1户,2人。
坑边遍植杏树,当地人称“杏”为“小梅”,故名小梅坑。
辽基坤(Liaojikun)村6户,24人。
村在四围山场辽阔的山坞中,俗语称山坞为“坤”,故名辽基坤。
十八崀(Chibalang)村4户,16人。
村处高山上,近村有十八条山崀,故名。
营盘(Yingpan)村74户,265人。
太平天国时,太平军兵临乐清,曾设营于此,故名营盘。
大屿山(Dayushan)村9户,46人。
村处大山坞,向称“肚脐山”,后雅化为大屿山,故名。
官庄山嘴(Guanzhuangshanzui)村2户,12人。
村居官庄山边,因以山名村。
下培坑(Xiapeikeng)村2户,12人。
在筋竹涧下培潭之旁,故名。
陡门头(Doumentou)行政村247户,1101人。村民委员会驻陡门头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陡门头村,属环城乡;1956年2月属白溪乡,同年8月复属环城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陡门头大队,属环城管理区;1961年属白溪公社;1983年11月属下塘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陡门头行政村,属下塘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到雁荡镇。辖1个自然村。耕地612亩,山场117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为副,兼营近海捕捞、水产养殖等。
陡门头(Dounlentou)村247户,1101人。陡门头村委会驻地。
在村北有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建造的新城塘陡闸,故名陡门头。位于县城东北28.7公里。属沿海水网平原。盛产牡蛎。
小岙(Xiao’ao)行政村182户,817人。村民委员会驻小岙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小岙村,属环城乡;1956年2月属白溪乡;同年8月复称环城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小岙大队,属环城管理区;1961年属白溪公社;1983年11月属下塘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小岙行政村,属下塘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到雁荡镇。辖3个自然村。耕地668亩,山场3479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业、茶叶等。
小岙(Xiao’ao)村179户,808人。小岙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小岙属山门乡十九都。村居于三面环山的小山岙里,故名。位于县城东北26.5公里。属半山区。
风公袅(Fenggongniao)村1户,1人。
村名无考。
上冈头(Shanggangtou)村2户,8人。
村处小岙村后面的山冈上,故名。
樟下(Zhangxia)行政村520户,2133人。村民委员会驻樟树下村。
1949年解放后为樟树下村,属环城乡;1956年2月属白溪乡,同年8月复属环城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樟树下大队,属环城管理区;1961年属白溪公社;1982年1月因重名,再名为樟下大队;1983年11月属下塘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樟下行政村,属下塘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到雁荡镇。辖3个自然村。耕地1489亩,山场6256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淡水养殖。
樟树下(Zhangshuxia)村475户,1931人。樟下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樟树下属山门乡十九都。村中古有大樟树,故名。位于县城东北26.5公里。属水网平原。
陈石坦(Chenshitan)村10户,34人。
村原系陈姓人居住,地处山坦而多石,故名。
大山(Dashan)村35户,168人。
村在樟树下的南面大山上,故名。
靖底施(Jingdishi)行政村236户,988人。村民委员会驻靖底施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靖底施村,属环城乡;1956年2月属白溪乡;同年8月复属环城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靖底施大队,属环城管理区;1961年属白溪公社;1983年11月属下塘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靖底施行政村,属下塘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到雁荡镇。辖2个自然村。耕地525亩,山场2412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海涂养殖。
靖底施(Jingdishi)村212户,885人。曾名靖趾施。靖底施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靖底施属山门乡十九都。明时此地屡遭倭寇侵扰,人民备受其害。戚继光平倭后,才得安宁。“靖底”即为彻底恢复安宁之意。村又为施姓人聚居之地,故名靖底施。
破陡门(Podoumen)村24户,103人。
村边有古陡门,破损仅留遗址,故名破陡门,并以名村。
朴头(Potou)行政村347户,1435人。村民委员会驻朴头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朴头村,属环城乡;1956年2月属白溪乡,同年8月复属环城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朴头大队,属环城管理区;1961年属白溪公社;1983年11月,属下塘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朴头行政村,属下塘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到雁荡镇。辖3个自然村。耕地698亩,山场253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为副。兼营海涂养殖,所产蛏甚著名。
朴头(Potou)村292户,1179人。朴头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名葩头,属山门乡十九都。后因虹桥朴湖郑氏移居来此,改称朴头。位于县城东北28公里。杭温公路经村后朴头岭头而过,设有停靠站。背山面海,属沿海丘陵地区。
谷坑山头(Gukengshantou)村33户,159人。
村居谷坑山顶,遂以山名村。
半山(Banshan)村22户,97人。
村在半山之间,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