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坦乡

[复制链接]
老马样板 发表于 2012-12-13 09: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19 4
石坦乡,位于县城北偏东。东北与温岭县交界,南邻东林乡,西接双峰乡,西北与旸谷岙乡毗连。乡人民政府驻石坦村,距县城42.8公里。即北纬28°28′,东经121°09′处。   

    该乡以驻地得名。解放前称镇安乡。1949年解放后沿称镇安乡;1953年分为镇安、荆北二乡;1956年又合并为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镇安管理区,属大荆公社;1961年管理区撤销,成立镇安公社;1981年11月以驻地石坦村更名为石坦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设,改称石坦乡,属大荆区。总面积22.94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3254户,13215人。均系汉族。   

    境内峰峦起伏,曲折盘旋。主要溪流为石坦溪,水自东北而西南,纵贯中部,形成溪谷冲积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溪流湍急,易旱易涝。土壤系黄泥沙土及峡谷洪积泥砂土,土质瘠薄。地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 3℃,年平均降水量约1800毫米,无霜期为258天左右,适宜农林业生产。     

    全乡有粮食耕地3880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麦类等。解放前水旱灾害频袭,粮食亩产仅125公斤左右,解放后改进耕作技术,兴修水利,建筑盘黄、长红山、陈家岭脚等水库,蓄水防旱,1986年粮食平均亩产417公斤,总产量1618吨。有林业用地23479亩,其中薪炭林19693亩,经济林1073亩,用材林439亩,竹林265亩。经济林多为茶叶以及柑、桔、雪梨等果木。副业生产以种植蘑菇发展最快,1980年产值达45万元。盘黄村所产西瓜,遐迩闻名。     

    有乡、村企业5家,1986年产值25万元。又有运输队、建筑队,从业人员203人,年收益45万元。     

    现有中学1所,6个班级,教师11人,学生318人。小学12所,40个班级,教师38人,学生1397人。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0人。乡设有广播站、文化站等。有影剧院1座。     



    石坦(Shitan)行政村317户,1301人。村民委员会与乡人民政府驻石坦村。     
    因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石坦村,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石坦大队,属镇安管理区;1961年属镇安公社;1982年属石坦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石坦行政村,属石坦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改称镇安乡。辖4个自然村。耕地60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石坦(Shitan)村170户,694人。石坦乡人民政府与石坦村委会驻地。     
    明·永乐戊戌(1418年)《乐清县志》载,石坦属山门乡。村处在石坦山下,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42.8公里。大荆至石坦公路,直达本村,属半山区。     
    西岸(xi’an)村81户,326人。     
    村在石坦溪西岸,故名。     
    石坦王(Shitanwang)村41户,173人。     
    村在石坦边,系王姓人聚居,故名。     
    南岙里(Nan’aoli)村25户,108人。     
    村位于石坦南面山岙里,故名。     



    陈家山(Chenjiashan)行政村201户,847人。村民委员会驻陈家山村。     
    因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与大山头村合并为陈家山村,属荆北乡;1956年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划出大山头村,陈家山村自立大队,属镇安管理区;1961年属镇安公社;1982年属石坦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陈家山行政村,属石坦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改称镇安乡。辖8个行政村。耕地361亩,以种植番薯、水稻为主。     
    陈家山(Chen jiashan)村138户,556人。陈家山村委会驻地。     
    据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陈家山属山门乡二十五都。因陈姓人聚居此山,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43.5公里。属山区。
    赤砂红(Chishahong)村18户,81人。     
    因村内山土泥砂皆赤,故名。     
    大坪头(Dapingtou)村3户,17人。     
    村在陈家山大坪上,故名。     
    大坑里(Dakengli)村4户,21人。     
    村在陈家山大山坑里,故名。     
    东山头(Dongshantou)村6户,26人。     
    村居陈家山东面山上,故名。     
    冈头(Gangtou)村20户,94人。     
    村位于陈家山西面山冈上,故名。     
    外垄(Wailong)村4户,21人。     
    村在山的外垄,故名。     
    塘山(Tangshan)村8户,31人。     
    其地原系坟庵堂,因名堂山,后改称塘山。   



    南平(Nanping)行政村174户,781人。村民委员会驻南平村。     
    因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与临黄村合并称南平村,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南平大队,属镇安管理区;1961年划出临黄村,南平村自立大队,属镇安公社;1982年属石坦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南平行政村,属石坦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改称镇安乡。辖4个自然村。耕地309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南平(Nanping)村90户,402人。南平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南平属山门乡二十五都。因村建在四尖山南端山腰平地上,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44.7公里。属山区。     
    水路坤(Shuilukun)村26户,123人。     
    村处山岙里,旁有溪流,故名。     
    后门山头(Houmenshantou)村34户,146人。     
    村后面有高山头,故名。     
    滕丘(Tengqiu)村24户,110人。     
    据传先前有滕姓人在一丘山田上建屋居住,后发展成村,故名滕丘。   



    翁村(Wengcun)行政村301户,1336人。村民委员会驻翁村村。     
    因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翁村,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翁村大队,属镇安管理区;1961年属镇安公社;1982年属石坦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翁村行政村,属石坦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改称镇安乡。辖9个自然村。耕地555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翁村(Wengcun)村85户,436人。曾名吕岙翁。翁村村委会驻地。     
    因翁姓人在吕岙聚居,故名吕岙翁,后简称翁村。位于县城北偏东44.7公里。属山区。     
    老鼠岛(Laoshadao)村12户,57人。     
    村旁小山,形似老鼠,故名。     
    长崀冈(Changlanggang)村1户,2人。     
    位于一长崀山冈上,故名。     
    新坑崀(Xinkenglang)村20户,80人。     
    村处山上,有坑有崀,故名。     
    大洋(Dayang)村18户,71人。     
    村附近有一片田,称为大垟,“垟”与“洋”同音,遂演变为大洋村。     
    上岸(Shang’an)村43户,190人。     
    村位小溪西岸上首,故名。     
    下岸(Xia’an)村70户,290人。     
    村位小溪西岸下首,故名。     
    湖坑(Hukeng)村30户,120人。     
    村有山坑,蓄水成小湖,故名湖坑。     
    坐塘(Zuotang)村22户,90人。     
    古时村有佛堂,原称坐堂,并以名村,以“堂”、“塘”同音,后讹为坐塘。



    临黄(Linhuang)行政村117户,571人。村民委员会驻盘松树村。     
    因地临黄岩县界,故名临黄。1961年与南平分村,该村自立临黄大队,属镇安公社;1982年属石坦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临黄行政村,属石坦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改称镇安乡。辖9个自然村。耕地232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盘松树(Pansongshu)村23户,105人。曾名盘松。临黄村委会驻地。     
    村内从前有一株很大的古松,虬根盘结,故以盘松树名村。位于县城北偏东44.5公里,属半山区。     
    三丘(Sanqiu)村15户,72人。     
    在建村时,开垦三丘良田,故名。     
    老鸦窝(Laoyawo)村7户,34人。     
    村前原有一片树林,林内多老鸦窝,故名。     
    三堂(Santang)村17户,90人。曾名七队。     
    村址原是三座和尚堂的基地,简称三堂。     
    水牛湾(Shuiniuwan)村18户,86人。曾名五队。     
    村傍山湾,有岩形似水牛,故名。     
    小冈头(Xiaogangtou)村11户,58人。     
    村在小山冈上,故名。     
    两脚丘(Liangjiaoqiu)村13户,68人。     
    该村因东西两山冈阻隔,居家分在两山腰中间,因称两峡丘,后演变为两脚丘。     
    高丘头(Gaoqiutou)村4户,17人。     
    村处高丘(土山)上,故名。     
    杨梅湾(Yangmeiwan)村9户,41人。     
    村在山湾间,过去多杨梅,故名。     



    北吕岙(Beilu’ao)行政村326户,1379人。村民委员会驻吕岙村。     
    1949年解放后为吕岙村,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吕岙大队,属镇安管理区;1961年属镇安公社;1982年因重名,改称北吕岙大队,属石坦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北吕岙行政村,属石坦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改称镇安乡。辖8个自然村。耕地714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吕岙(Lu’ao)村72户,428人。北吕岙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吕岙属山门乡二十五都。明朝时,吕姓祖先在此定居建村,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43.7公里。属山区。     
    高田(Gaotian)村60户,245人。     
    村有田颇高,故名。     
    石桥头(Shiqiaotou)村21户,90人。     
    村旁建有石桥,故名。     
    杨家(Yangjia)村40户,150人。     
    以姓名村。     
    前山(Qianshan)村7户,45人。     
    村前有山,故名。     
    门口山(Menkoushan)村10户,35人。     
    村前山口如门,故名。     
    上台门(Shangtaimen)村70户,242人。     
    台门村分上下两村,该村位居上方,故名。     
    下台门(Xiataimen)村46户,144人。     
    该村位居上台门村下方,故名。




    盘黄(Panhuang)行政村240户,1008人。村民委员会驻黄泥桥村。     
    1949年解放后,以盘山岭与黄泥桥组成一个村,各以首字命名为盘黄村,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盘黄大队,属镇安管理区;1961年属镇安公社;1982年属石坦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盘黄行政村,属石坦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改称镇安乡。辖14个自然村。耕地441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黄泥桥(Huangnijiao)村29户,127人。盘黄村委会驻地。     
    村西有尚义桥,以村民多姓黄,讹称黄泥桥,并以桥名村。位于县城北偏东44公里。属山区。     
    十八窟(Shibaku)村9户,37人。     
    古时此处山有大小十八个山窟,因以名村。     
    上屋(Shangwu)村21户,31人。     
    村人先在山岙上首建屋,称上屋。后发展成村,即以上屋名村。     
    前山头(Qianshantou)村18户,76人。     
    村处前山头,故名。     
    岙里(Aoli)村22户,103人。     
    村处山岙里,故名。     
    大平山(Dapingshan)村18户,76人。     
    村处大平山边,以山名村。     
    里鹁鸪头(Libogutou)村17户,66人。     
    山形似鹁鸪,村在山头,故名。     
    外新屋(waixinwu)村18户,76人。     
    先建有一座新屋,位于山岙外首,人称外新屋,后发展成村,即以名村。     
    岭脚路廊(Lingjiaolulang)村7户,24人。     
    村在盘山岭脚路廊边,故名。     
    隐山下(Yinshanxia)村3户,15人。     
    居民仅三家,隐居盘山之下,故名。     
    里新屋(Lixinwu)村16户,72人。     
    村在外新屋里首,故名。     
    溪上里(Xishangli)村24户,99人。     
    村处在溪边,故名。     
    砖墙里(Zhuanqiangli)村28户,113人。     
    建村时,先建有一座砖墙屋,后建屋皆在里首,即以砖墙屋名村。     
    黄肚山(Huangdushan)村7户,31人。     
    山多黄土,“土”、“肚”方言近音,讹称黄肚山。村处山间,即以山名村。



    庆丰(Qingfeng)行政村117户,478人。村民委员会驻大山头村。     
    1949年解放后,大山头并入陈家山村,属荆北乡;1956年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与陈家山分建大队,本村成立大山头大队,属镇安管理区;1961年属镇安公社;1982年1月因重名更名为庆丰大队,属石坦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庆丰行政村,属石坦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改称镇安乡。辖5个自然村。耕地21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大山头(Dashantou)村52户,202人。庆丰村委会驻地。     
    村建在高大的山头,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42.1公里。属山区。     
    坟山里(Fenshanli)村4户,14人。     
    村处于多古坟的山里,故名。     
    瓦窑头(Wayaotou)村9户,47人。     
    村中早先有烧制砖瓦的窑,故名瓦窑头村。     
    凉岩(Liangyan)村35户,139人。     
    村有凉岩庙,简称凉岩村。     
    岭头(Lingtou)村17户,76人。     
    村处通往旸谷岙乡的岭头上,故称岭头村。   



    坎头(Kantou)行政村420户,1803人。村民委员会驻坎头村。     
    因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坎头村,属荆北乡;1956年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坎头大队,属镇安管理区;1961年属镇安公社;1982年属石坦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坎头行政村,属石坦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改称镇安乡。辖4个自然村。耕地866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坎头(Kantou)村390户,1635人。坎头村委会驻地。     
    古时村建在一个高坎的东首,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42.2公里。属半山区。     
    烟墩头(Yanduntou)村11户,47人。     
    村处古烟墩的前头,故名。     
    屿门庵(Yumen’an)村11户,58人。     
    村有屿门庵,以庵名村。     
    西山(Xishan)村8户,50人。     
    村在坎头村的西边山上,因名西山。



    石坦山(Shitanshan)行政村288户,1167人。村民委员会驻新屋村。     
    1949年解放后为石坦山村,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石坦山大队,属镇安管理区;1961年属镇安公社;1982年属石坦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石坦山行政村,属石坦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改称镇安乡。辖11个自然村。耕地502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     
    新屋(Xinwu)村37户,134人。曾名上屋。石坦山村委会驻地。     
    村居山岙上首,古称上屋村。后因村居大多是新房,改名新屋。位于县城东北42.9公里。属山区。     
    东岙(Dong’ao)村52户,217人。     
    村处山东首山岙中,故名。     
    三份头(Sanfentou)村28户,117人。     
    原先只住有三份人家,后发展成村,仍以三份头名村。     
    上三亩(Shangsanmu)村17户,68人。     
    村原先有上、下三亩田,村位于上方。故以上三亩名村。     
    大荆坑(Dajingkeng)村30户,127人。     
    山坑里有大荆树,故名。     
    下三亩(Xiasanmu)村19户,89人。     
    村在三亩田下方,故名。     
    仰天饭井(Yangtianfanjing)村19户,86人。     
    山形似朝天饭甑,“甑”与“井”方言音近,故名仰天饭井。     
    牛牢头(Niulaotou)村25户,96人。     
    古时村处建有牛棚(俗称牛牢),故名。     
    陆家(Lujia)村11户,51人。     
    以姓名村。     
    岩坦(Yantan)村30户,105人。     
    村在大岩下的平坦处,故名。     
    岭头(Lingtou)村20户,77人。     
    村在山岭头,故名。     



    溪头(Xitou)行政村170户,727人。村民委员会驻溪头村。     
    1949年解放后,溪头与安然合并称安然村,属荆北乡;1956年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自立溪头大队,属镇安管理区;1961年属镇安公社;1982年属石坦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溪头行政村,属石坦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改称镇安乡。辖2个自然村。耕地342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业。     
    溪头(Xitou)村162户,686人。溪头村委会驻地。     
    村建在小溪上头,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40.8公里。属半山区。     
    麻狸湾(Maliwan)村8户,41人。     
    村处山湾里,过去有麻狸出没其间,故名。     



    下垟(Xiayang)行政村243户,1010人。村民委员会驻下垟村。     
    因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下垟村,属荆北乡;1956年属镇安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下垟大队,属镇安管理区;1961年属镇安公社;1982年属石坦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下垟行政村,属石坦乡。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改称镇安乡。辖1个自然村。耕地569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业。     
    下垟(Xiayang)村243户,1010人。下垟村委会驻地。     
    村处于五通堂岭下一片田垟中,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41.4公里。属半山区。     



全部回复(4)
一看而过               
2012-12-13 09:57:36
飘过
2012-12-13 12:38:59
没去过的地方
2012-12-13 17:04:04
飞过
2012-12-13 21:16:5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