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南乡

[复制链接]
老马样板 发表于 2012-12-13 09: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513 11
    卓南乡
    位于县境北部。东接雁东乡,南邻雁荡山乡,西界龙西乡,北连仙溪镇和双峰乡。面积12.89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人口0.88万,除畲族、苗族、瑶族各2人外,余皆汉族。
    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南界系雁荡山山脉,主要山峰有石梁坑、乌岩堆、乌岩尖、百岗尖等。最高百岗尖,海拔1057米。北部沿溪一带较平坦。砩头溪从西向东在马屿注入仙溪,东流入石门潭。
    民国初年地属南閤乡,民国30年(1941)已置卓南乡。1949年10月为卓南乡,1956年并入仙溪乡。1958年建立卓南管理区,属仙溪公社。1961年成立卓南公社。1984年复置卓南乡。乡政府驻桃林村。
    经济以农业为主。1990年有粮地2320亩,亩产497公斤,农业产值439.8万元。林业用地12146亩,山场果木繁茂,主产温州蜜桔、雪梨、杨梅等。花木培育发展较快,果木场为全县花卉苗木基地,有“花卉之乡”美称。民国期间交通不便,靠竹筏在溪水上来往。1956年永乐公路从仙溪北岸经过,横溪头至龙西乡仙人坦公路沿仙溪南岸横贯乡境,交通大为便利。1951年10月建有邮政代办所。
    有中学1所,小学9所,1990年在校中小学学生1211人。有医院、电影院、广播站、文化站等。文物古迹有明朝建造的会魁、尚书、方伯、世进士、恩光等五座牌楼和尚书第台门,保留明朝建筑风格,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7月章纶纪念馆落成。


1987年7月内部发行的《乐清地名志》——乐清北部四镇五乡的相关内容。

    卓南乡位于县城北偏东。乡人民政府驻桃林村,距县城32.8公里,即北纬28°24′,东经121°04′处。东接雁东乡,南邻雁荡山乡,西界龙西乡,北连仙溪镇与双峰乡。     

    解放前,以卓屿、南閤二村首字组并名为卓南乡。1949年解放后沿称卓南乡;1956年并入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卓南管理区,属仙溪公社;1961年管理区撤销,成立卓南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设,仍称卓南乡,属大荆区。总面积12.47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2353户,8566人,其中集体户10户,65人;综合居民51户,57人。均系汉族。  

    乡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南閤溪来自砩头溪入境,后经竹园、南閤等村,至马屿与北閤水(仙溪)汇合,下注龙滩,入雁东乡境内。乡境北部沿溪一带为溪谷冲积地带,地势较平坦。东、南二面与雁东、雁荡山两乡交界处主要有五峰山、石梁坑、乌岩尖等山,为山区或半山区。境内山明水秀,风光怡人,属雁荡山显胜门风景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区。年均气温17℃,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无霜期约245天,光照适中,利于农林业生产发展。     

    交通过去不便,靠竹筏在溪水上来往。解放后建成横溪头至龙西仙人坦7公里公路,沿溪南岸横贯本乡。水涨至甸岭后林公路沿溪北岸穿过本乡境。交通大为便利。     

    全乡有粮食耕地789亩,林业用地12146亩。土壤均系黄泥土与石砂土。1986年粮食平均亩产561公斤,总产量443吨。山场果木繁茂,所产水果久享盛名,果木场行政村即以果木为专业得名。本乡低山区一带已培植温州蜜桔1800亩,雁荡雪梨700亩,年产雪梨约750吨,此外杨梅、茶叶也甚有名。近几年花木培植发展较快,有花圃70余亩,被县政府定为全县花卉苗木基地。     

    有乡办企业1家,从业人员45人,1986年总产值为27万元。     

    现有中学1所,5个班级,教师11人,学生252人。小学6所,26个班级,教师36人,学生1081人。乡卫生院1所,病床3张,医务人员14人。影剧院1座,并有广播站、文化站等。     

    文物古迹有牌楼群,在南閤村直街上。原有七座牌楼,现存“会魁”、“恩光”、“尚节”、“方伯”、“世进士”五座,是先后在明代正统四年(1439年)、成化元年(1465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为明礼部侍郎章纶及其子和曾孙所立。均为木石结构,六柱单间歇山顶重檐式。清代曾修葺过,仍保留明代建筑风格。是我省不可多得的牌楼群,现为本县文保单位。     
    历史人物章纶(1413-1483年),字大经,该乡南閤村人,明正统四年进士,《明史·章纶传》称其“性亢直,不能谐俗”。上《疏陈修德弭灾十四事》,触怒代宗,下锦衣卫狱,榜掠几死。迨英宗复位,立释,擢礼部右侍郎。成化十二年(1476年)告老还乡。卒年七十一,谥恭毅,赐南京礼部尚书。著有《章恭毅集》。     

    该乡为革命老区,早在1938年就在打铁巷村建立了党的组织。

    革命烈士陈爱中(1920-1947年),原名仇康阜,该乡卓屿人。1938年9月入党。曾任县委委员、区委书记等职。1942年调浙东从事地下革命斗争。后被叛徒出卖,于1947年11月在宁波江北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南阁上街(Nangeshangjie)行政村372户,1548人。村民委员会与下街、果木场二村委会同驻南閤村。     
    以驻地居南閤街上首而名。1949年解放后为上街村,属卓南乡;1956年并入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与下街、里街合并成立第五大队,属卓南管理区;1961年划出自建上街大队,属卓南公社;1982年1月因重名,更名为南閤上街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南閤上街行政村,属卓南乡。与南閤下街、果木场二行政村分辖1个自然村外,另辖2个自然村。耕地476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种桔、雪梨、杨梅、茶叶等。
    门前山(Menqianshan)村29户,129人。     
    以村前有山得名。     
    里槽(Licao)村44户,167人。     
    村处于槽形的山岙里首,故名。



    南閤下街(Nangexiajie)行政村278户,1081人。村民委员会与南閤上街、果木场二个村委会同驻南閤村。     
    以驻地在南閤街下首而名。1949年解放后为下街村,属卓南乡;1956年并入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与上街、里街合并成立第五大队,属卓南管理区;1961年划出自建下街大队,属卓南公社;1982年1月因重名更名为南閤下街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南閤下街行政村,属卓南乡。与南閤上街、果木场二个行政村分辖南閤村外,另辖1个自然村。耕地338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果木、茶叶等。     
    桃林(Taolin)村12户,46人。卓南乡人民政府驻地。     
    古时其地原系桃园,故名。“县志”所载南閤八景中之“桃林牧笛”,即指此处。位于县城北偏东32.8公里。属半山区。



    果木场(Guomuchang)行政村357户,1389人。村民委员会与南閤上街、南閤下街二个村委会同驻南閤村。     
    因系专业栽培果木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里街村,属卓南乡;1956年并入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与上街、下街合并成立第五大队,属卓南管理区;1961年划出自建果木场大队,属卓南公社;1984年3月政社分设,改称果木场行政村,属卓南乡。与南閤上街、南閤下街二个行政村分辖南閤村外,另辖2个自然村。耕地410亩,以种植果木为主。     
    山田(Shantian)村11户,36人。     
    村处梯田边缘,故名。     
    屿脚(Yujiao)村5户,21人。     
    村处孤屿山脚,故名。     
    南閤(Nange)村南閤上街、南閤下街、果木场三个村委会驻地。906户,3613人。     
    据明·永乐戊戌(1418年)《乐清县志》载,南閤属山门乡。以地处雁荡山北部两条山垄汇合如门口的南面而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2.4公里。大荆至龙西公路穿村而过。属半山区。     



    卓屿(Zhuoyu)行政村166户,663人。村民委员会驻卓屿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卓屿村,属卓南乡;1956年并入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卓屿大队,属卓南管理区;1961年属卓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卓屿行政村,属卓南乡。辖1个自然村。耕地246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果木。     
    卓屿(Zhuoyu)村166户,663人。卓屿村委会驻地。     
    其地有山屿,秀丽卓著,故名。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卓屿属山门乡二十一都。位于县城北偏东34.5公里。大荆至龙西公路经村而过。     



    下屿坦(Xiayutan)行政村151户,674人。村民委员会驻下屿坦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下屿坦村,属卓南乡;1956南并入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下屿坦大队,属卓南管理区;1961年属卓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下屿坦行政村,属卓南乡。辖1个自然村。耕地270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果木。     
    下屿坦(Xiayutan)村151户,674人。下屿坦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下屿坦属山门乡二十一都。村建在屿山山脚的平坦上,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4.7公里。属丘陵地带。     



    潭头卢(Tantoulu)行政村81户,352人。村民委员会驻潭头卢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潭头卢村,属卓南乡;1956年并入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潭头卢大队,属卓南管理区;1961年属卓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潭头卢行政村,属卓南乡。辖2个自然村。耕地151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柑、桔、梨等。     
    潭头卢(Tantoulu)村76户,338人。潭头卢村委会驻地。     
    明·隆庆壬申(1572年)《乐清县志》载,潭头卢属山门乡。古时,卢姓人在溪潭上首建村,故名潭头卢村。位于县城北偏东33.6公里。大荆至龙西公路穿村而过。     
    新堂(Xintong)村5户,14人。     
    村内有新建庵堂,故名新堂村。  



    打铁巷(Datiexiang)行政村180户,655人。村民委员会驻打铁巷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打铁巷村,属卓南乡;1956年并入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打铁巷大队,属卓南管理区;1961年属卓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打铁巷行政村,属卓南乡。辖2个自然村,耕地249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柑、桔、梨等。     
    打铁巷(Datiexiang)村102户,372人。打铁巷村委会驻地。     
    据传早先该村一条巷里,有几家打铁铺,故称打铁巷,因以名村。位于县城北偏东34.1公里。属半山区。     
    下年(Xia’nian)村78户,273人。(俗名下埝)。     
    过去该地多高低凹凸的泥墩,遂筑埝连墩挡水,村处埝下,故名下埝。而“埝”与“年”谐音,遂演变为下年。



    前岙孔(Qian’aokong)行政村67户,302人。村民委员会驻前岙孔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前岙孔村,属卓南乡;1956年并入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前岙孔大队,属卓南管理区;1961年属卓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前岙孔行政村,属卓南乡。辖2个自然村。耕地133亩,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种果木。     
    前岙孔(Qian' aokong)村64户,288人。前岙孔村委会驻地。     
    据传,古时此山岙前住有孔姓人家,故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4.1公里。大荆至龙西公路经村前而过。属山区。     
    坟山前(Fenshanqian)村3户,14人。     
    村后山上有大坟,故名。     



    横坦(Hengtan)行政村226户,836人。村民委员会驻横坦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横坦村,属卓南乡;1956年并入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横坦大队,属卓南管理区;1961年属卓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横坦行政村,属卓南乡。辖2个自然村。耕地354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果木。     
    横坦(Hengtan)村182人,688人。横坦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载,横坦属山门乡二十一都”。因本村面水背山,中间横贯一片平坦,故名横坦。位于县城北偏东33.5公里。属半山区。     
    上垟(Shangyang)村44户,148人。     
    村处横坦上方,故名。     



    横官路(Hengguanlu)行政村,45户,180人。村民委员会驻横官路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横官路村,属卓南乡;1956年并入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横官路大队,属卓南管理区;1961年属卓南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横官路行政村,属卓南乡。辖1个自然村。耕地56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番薯为次,兼种果木。     
    横官路(Hengguanlu)村45户,180人。横官路村委会驻地。     
    据传,明时有一官员去南閤催粮,行至此便闻南閤百姓纷起抗粮。此官员不胜惊慌,忙横穿小路而逃。故名皆称此为横官路。位于县城北偏东33公里。属半山区。   



    地上王(Dishangwang)行政村46户,176人。村民委员会驻地上王村。     
    以驻地得名。1949年解放后为地上王村,属卓南乡;1956年并入仙溪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地上王大队,属卓南管理区;1961年属卓南公社;1966年改称地胜大队;1982年1月恢复原名为地上王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地上王行政村,属卓南乡。辖1个自然村。耕地6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梨、桔等。     
    地上王(Dishangwang)村46户,176人。地上王村委会驻地。     
    清·道光丙戌《乐清县志》,村名“地上黄”,属山门乡二十都。因村居负山脚,地势比村前田垟高出6尺多,俗称为“地上”;“黄”以姓氏名,故名地上黄。后因“黄”、“王”方言音近,遂演变为今名。位于县城北偏东32.9公里。     



全部回复(11)
又来个乡了啊
2012-12-13 09:15:36
a2448495257 发表于 2012-12-13 09:15
又来个乡了啊

虽然乡不再有了,但村还是那个村。
户数人数无参考价值,只是懒的编辑去除。我把这里作资料收藏夹了,虽然这些资料在我电脑中沉睡了好几年,想用的时侯,还是上网复制更快。

2012-12-13 09:30:10
一看而过               
2012-12-13 09:57:12
飘过
2012-12-13 12:42:39
以前大荆片有多少乡啊
2012-12-13 17:07:52
潘江强 发表于 2012-12-13 17:07
以前大荆片有多少乡啊

很多很多
2012-12-13 20:27:28
老马样板 发表于 2012-12-13 09:30
虽然乡不再有了,但村还是那个村。
户数人数无参考价值,只是懒的编辑去除。我把这里作资料收藏夹了,虽 ...

你哪里弄来的啊
2012-12-13 20:29:02
飞过
2012-12-13 21:22:01
a2448495257 发表于 2012-12-13 20:27
很多很多

好多都没听过
2012-12-14 17:51:45
潘江强 发表于 2012-12-14 17:51
好多都没听过

是的哇
2012-12-14 18:29:44
2012-12-17 10:34: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