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万林《漫话雁荡》:要有一双审美的“眼睛”

[复制链接]
江南雨√ 发表于 2012-10-25 08: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76 5
显胜门的开发比较晚些,大约在本世纪初才为游人所瞩目。它的奇特险峻的风貌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是罕与伦比的,故有“天下第一门”的赞誉。但也有人游览后觉得并不怎么好。雁荡山向有“天下名山”、“寰中绝胜”的美誉,可是有位外省山水画家却“觉得雁荡的峰多有怪而丑的感觉,并不觉得怎样逗人爱怜的美感。”对于同一个风景,却有不同的感觉和评价,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般说,自然美的欣赏侧重于形式美。即使如此,人们对自然景物的形式、线条、色彩、声音等方面的形式的欣赏,也各有偏好。更何况,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的时候,往往通过比拟、人格化和象征的作用,使自然美一定程序上反映某种社会内容。而这种反映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就决定了自然景物的美的不确定性。对一个自然景物,甲可以这样欣赏,乙可以那样欣赏。甚至甲以为美的,乙则以为丑。唐人白居易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天津桥畔。当他听到黄莺的啼鸣声。竟然“报导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天津桥》)。在白居易看来,黄莺的啼声是美好的。可是,唐人金昌绪的《春怨》,写一位思妇在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为了多做一会这个甜蜜的好梦,她却不愿听黄莺的鸣叫,竟然“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在这位思妇听来,黄莺儿的啼鸣声是厌恶的。同样的莺啼,前者以为美好,后者以为厌恶,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白居易有个很好的答案:“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闻早莺》)正是由于“人情”的不同,所以才造成了自然景物的美的不确定性。宋沈括说:“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而那位外省画家却说“雁荡山峰多怪而丑的感觉”,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再说,宇宙间没有绝对的自然美,自然景物具有美丑的两重性,此美和彼丑常混合在一起。雁荡山的自然风景,从局部来说,也许有“怪而丑”的存在,但从整体来说,是富有“奇异秀丽”逗人爱怜的美感的。这位以为“雁荡的峰多有怪而丑的感觉”的画家,游览过雁荡山后,还是得了艺术灵感的冲动的,曾用雁荡山的题材赋诗作画。这不正是雁荡山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的明证吗?

在欣赏自然风景中获得一点意趣,是离不开“情”的。但这个“情”,不是泛滥无归的,而是为“理”所制约的,是道理规范中的“情”。换句话说,这个“情”也是为人的经历和教养所决定的。人们在审美修养上的差异就表现在这个“情”上。有了美好的“情”,即美好的心灵,才能发现和感受自然的美,才算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
这一双审美的“眼睛”,它实则是一个健全的审美观。首先,它是积极的。古人那种“藏云古洞堪逃世”的消极态度,为我们所不取。我们欣赏风景,游山玩水,是为了调节生活,增加生活情趣,增进健康,锻炼意志,开阔心胸,更热爱我们的生活和更热爱我们祖国的河山。

其次,这个健全的审美观,是兼容并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只要是美的风景,不论是“雄伟”、“奇特”、“险峻”的,还是“幽深”、“畅旷”、“秀丽”的,都一律爱好,都一律加以欣赏。可以特别爱好某一种类型风格的风景美,但绝不能排斥别的类型、风格的风景美。审美观的偏狭,就无法领略到多姿多彩的大好风光。

还有,这个健全的审美观的审美趣味是高雅的,而不是鄙野的。高雅的审美趣味,是从真、善、美之中滋生的,而鄙野的审美趣味,则是一种缺乏审美因素和道德规范的低级趣味。同样是观赏灵峰夜景,有人觉得夫妻峰和双乳峰是圣洁的,而有人会想入非非,这就是审美趣味的高雅还是鄙野的分别。

审美的“眼睛”或审美观,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审美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靠修养得来的。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剧作家和诗人席勒说:“人的完善需要在文化中实现。”这个“人的完美”,毫无疑问的应包括人的审美观在内。所以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直捷地说:“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为有一双审美的“眼睛”,我们必须广泛地学习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和科学等等,都应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吸收。同时,应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生活情趣。只有这样,才会逐步完善自己的审美观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才会拥有更广阔的美的疆域和获得更丰富的美感。反之,一个人不愿学习,不愿实践的人,必然孤陋寡闻,闭目塞听,是很难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的。(原载《雁荡山揽胜》)


全部回复(5)
很好
2012-10-25 09:14:35
路过
2012-10-25 09:19:27
轻轻地飘过就带走一个荆币
2012-10-25 09:47:39
一看而过        。
2012-10-25 10:34:23
路过
2012-10-25 12:09:2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