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到处有“移步换形”的自然风景,历来令人赞叹不已。
金鸡峰,是站在灵峰亭(即笋潭亭)所见的形象;在塔头岭附近看,它变成了一个偷看的牧童;而走到北斗洞口观看,它却化作了美女梳妆。兀立在雁荡山东大门右侧的接客僧,是从水涨新桥头一带所见的景象;而在谢公岭上远眺,它却变作了老僧拜钟。
最负“移步换形”盛名的,要算大龙湫谷口的剪刀峰。清人陈梦说在游大龙湫时,曾被此峰的变幻莫测的形状弄得莫名其妙。他在《游雁荡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述:“忽忽至谷口(疑为‘底’字之误,引者),乃问僧人天柱、剪刀二峰何在,始以实告曰:‘三峰只一峰也,易地三变其形,入则指为剪刀,中立则视为天柱,尽处则状如展旗。公为他景夺目,致未复看。’”其实,剪刀峰还不止三变其形,现在它又有了“恋人”、“孔雀”、“啄木鸟”等等新称呼。
“移步换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创造多层次、多侧面的欣赏视角,不仅使两维的自然风景欣赏面三维化,而且使单一的自然风景变得丰富多彩,“一以当十”。
比如,新开发的雁荡上灵岩洞峣游乐园就有这个好处。由于新修了山腰栈道,不仅可以更好地观赏原来难以涉足的方洞附近的梅花洞、关刀洞、螺丝洞、冲云洞和珍珠瀑等十多处风景,而且可以前望秀丽的重峦叠嶂,下瞰静谧的田园风光。
“移步换形”的第二含义就是将“静观”变成“动观”。让游人在兴味盎然的移动中更多地领略山水的妙处。比如,即将建成的三官堂——能仁——芙蓉公路干线,就能充分发挥“动观”的妙处。游人乘车在逶迤的盘山公路上游目骋怀,芙蓉峰和石门一带景色,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自然风景的美不仅在空间上展开,也在时间上展开。季节更替气候变换使同一自然风景显示出不同的面目、色彩。山气、烟岚、朝暮、阴晴、四时等也都会使风景产生微妙的变化。就雁荡山大龙湫的风景来说,阳春三月,瀑布从嶂顶飘洒下来,悠悠忽忽,晃晃荡荡,时而像白色的纱绉,时而又化作青烟。在盛夏季节,雷雨初过,大龙湫却像一条发怒的银龙,从半空中猛扑下来,直捣潭心,如轰雷喷雪,震天撼地。而在晴朗的秋冬季节,大龙湫又是另一番面貌,它像万斛散珠,散散落落地随风飘荡,上下飞腾,一受阳光映射,瀑布呈现出绚丽夺目的五色长虹的奇观,景色何其潇洒而瑰丽!正是由于季节和阴晴、风雨等变化的微妙而巨大的作用,使大龙湫的风景显得那样神奇,那样富有魅力。从时间变换及各种气候条件对自然风景的影响这一角度来谈自然美欣赏,“移步换形”也是一条重要的审美规律。不“移”,何能见千变万化的自然山水之美?
灵岩是雁荡一大景观,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雁荡山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评述:“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徐霞客所见极是,但灵岩之美的内涵,又不是徐霞客在他的两篇游雁荡山日记中所能尽述的,因为他的两篇游记都是写的阳春三月的景致。其实灵岩的秋天月夜的景色,就别具一番风采。如果游了阳春三月的灵岩,自以为已饱览了灵岩之美,不再移动尊步重来游览,那就遗憾了。
自然风景的欣赏,因地(空间)因时(时间)而变化不定,从而不断展示出它的多侧面的丰姿美色。在这方面,它有别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因此,这方面的特点就构成了自然风景欣赏所具有的一个主要的审美特征。(原载1994年第六期《风景名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