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万林《漫话雁荡》:秋游仙姑洞

[复制链接]
江南雨√ 发表于 2012-10-16 09: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48 8
记得在40年代末读中学时,曾结伴到过仙姑洞,留下的印象已经很淡薄了。第二次游仙姑洞是在70年代初,带高二学生到福溪水库劳动,住在公社附近的工房中。一个休息日的下午,学生和大部分教师都回家了,我一时兴起,独自一个人匆匆上了仙姑洞,又匆匆下来,也没留下多少印象。大前年我应雁荡山旅游学校之邀,撰写《雁荡山揽胜》一书时,本想再去看一看仙姑洞,后因时间紧迫,未能成行。但总想得个机会再到那里走一趟。

这个机会终于来到了。雁荡山诗书画院组织我们几个人去游仙姑洞。今年9月3日上午9点,我和画家周沧米及其夫人琼芬女士从大荆上车,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福溪乡政府,雁荡诗书画院院长廖立清已先我们到达那里。乡领导听说我们要在仙姑洞住一个晚上,就叫了两位年轻同志陪我们一起去。

09094957.jpg


去仙姑洞必须经过龙湖。人们一般知道福溪有个福溪水库,很少知道福溪有个龙湖,其实,福溪水库即是原来的龙湖。龙湖建成水库后,水位大为提高,最深的地方有40多米。这么一来,龙湖的景色变得更加壮观,弯弯曲曲的十里长湖,碧水澄鲜,两岸层峦迭翠,风景如画,美不胜收。下午一点钟,我们从后岭趁小木船下湖。一下去,小船儿便在桨声中摇荡起来,蓦然间只觉得一股浓浓沁人心脾的绿意袭人而来。那山是绿的,那湖水更绿,绿得那样深沉,那样纯净,简直把心都绿透了。记得朱自清的那篇脍炙人口的《绿》,把梅雨潭的绿写得那么令人陶醉。我游过梅雨潭,按我的真实感觉,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龙湖之绿远远胜于梅雨潭。龙湖之绿确是无与伦比的。我们一行人都被她的这种无法言说的绿意所感染,神情为之激荡。画家的眸子在闪闪发亮,他立刻打开了他的写生册子,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两岸的景色,唰唰地勾勒起来,画那秀拔的奇峰、峥嵘的怪石、青翠的竹子和洁白的羊群……。小木船在湖中悠悠摇曳前行,人好似在浓绿的太空中翱翔,大有飘飘欲仙之感。我们坐的是一只渡船,虽然岸上等船的人不多,但总得靠岸。二华里路,转悠了近一个小时。上得岸来,还是恋恋不舍,心里想:下次一定打足时间,在这个十里长湖中游个够。

因前不久下了一场大雨,山洪暴发,山路被冲垮了一段,坑坑洼洼,碎石裸露,犬牙差互,好难走。过了这段难走的路,我们坐在路旁稍憩了一会,又继续曲折上行。听涧水在叮叮咚咚地流淌,看翠竹在随风摇摆,这大自然的音乐和舞蹈更助长了我们的游兴。不久来到了一个山坳,见一户人家门口摆着竹子编织的箩筐、笆斗和竹篓等农具。我们走近这户人家时,一位年老的村民招呼我们坐下休息一会,因他认识老廖同志,所以显得很热情,为我们每人泡上一杯清香扑鼻的福溪茶。在简短的交谈中,我们得知这里的80%以上青壮年都已外出经商或帮工。想到他们靠山不能吃山,不能想法好好利用这里丰富的资源,却要到外地去谋生,不免使人感到惋惜!

告别这户村民,我们继续上路。山上几乎是竹子的世界,偶尔点缀着簇簇流丹枫叶,出奇地开几朵殷红的山杜鹃。在仙姑洞脚盛开着一排白色的花,叶子剑形,花儿像蝴蝶状,大约是鸢尾一类的花,看上去格外洁白清新。老廖和两位青年同志兴致勃勃地上前采摘了几朵,准备带回去。不觉间走到仙姑洞口左下方的一条斜路上,发现了两座坟墓,一看墓志,原来一座是仙姑的坟,一座是仙姑父母的坟,为光绪三年(1877)所建。据记载,这位仙姑叫作李玉莲,是临海李公岙李忠富的女儿,髫龄失怙。咸丰十一年(1861)为避战乱,跟随母亲和兄妹一起到洞中居住。不久,她因许嫁的表兄惨死于战乱,便矢志守一而终,久居洞中修行。在同治三年(1864),福溪刹头的一名无赖见李玉莲生得花容月貌,馋涎欲滴,经托媒说亲被拒绝,横下一条心,在三月廿三日这一天,结伙上山抢亲。李玉莲为了保全贞洁,便辞别老母,从东边洞口的千丈陡壁上投崖自尽。《钦旌贞烈李姑碑》上说:“家人收葬于绝壁下,见其趺坐如生,悠然仙逝。”这未免有些神化。然而,在封建传统礼教禁锢下的弱女子李玉莲遭受的悲剧,还是令人同情的。

我们到达仙姑洞时已是下午4点钟。洞门口已经改道。前两次,我都是从一张梯子上小心翼翼地爬进洞内去的;这次,直接沿石级进洞,比以前方便得多了。

这是一个奇洞,由朝南的一个大洞和朝东的一个小洞构成的呈曲尺形状的洞穴。全洞高约20米,宽约30米,深约40米,洞顶状如穹窿,洞内幽深而明亮,因而又叫作穹明洞。洞口是一片翠壁丹崖,洞内黝黑的岩壁上没有俗士们的题名、题记、题诗。仙姑洞尚能保存这般太古容色,真是个大造化!

当我们站在两个洞口远眺时,只见高低重叠的莽莽青山在薄雾中隐现出没,龙湖露出它的神秘的一角。俯视洞下,是绝壑幽深,是陡壁千仞。呵!永恒的大自然,苍茫、扑拙而博大精深,它令人沉思、深省、豁达、开怀,一切世俗和尘嚣中的忧乐蓦然顿释。记得方苞在《游雁荡山记》中这样写道:“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仿佛就是为此而写的。

晚上,我们宿在洞内大殿前的木结构厢房中,被褥全是新换上的,很清洁。睡前,沧米兄对大殿中的神像发了一通高论。他说:“神像塑得这么多而杂,形象又不美观,不如请人用白玉雕刻一尊仙姑像,既合适又美观,更能引起游人的兴趣。”大家认为这个意见很好,只是不知何年何月能够实现。夜静谧得没有一点声音,刚躺下床,忽见一缕一缕的雾气穿过窗户的缝隙进入房中,顷刻又化为乌有,好生神秘!我凝视着这一缕缕迷离的轻雾,仿佛觉得自己是住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仙洞,不觉就进入了梦乡。这夜睡得很香甜,大约是由于白天爬山劳累所致。

洞主曾告诉我们:如果明天天气晴朗,可以观察日出美景。翌日清晨起床,大雾弥漫,知道是看不成日出了,未免有些遗憾。不过也好,这倒给我们留下了再来一次仙姑洞的想望和机会。

仙姑洞是美丽的,她苍凉、寂谧、清幽、朴质无华,她不愧为前人所誉的“东瓯胜地”。但她一向罕为外人所知,游人寥落。不要说古代,就说现代吧,从那本收录较为齐全的雁荡山游记散文集《雁山云影》中,便可得到印证。在这个集子的70来篇文章中,竟然找不到一篇是写仙姑洞的。由是有感,偶得小诗一首:

穹明奇洞古容颜,绝色风光不等闲。
何以至今人未识?只因出落在深山。

(原载1998年第2期《箫台》)


全部回复(8)
很好,又让我懂的大荆文化
2012-10-16 09:07:40
轻轻的,我来了,正如轻轻的,我走了,挥一挥衣袖,带走了一个荆币。
2012-10-16 09:13:17
我好像没去过
2012-10-16 09:41:54
没去过,有机会去看看
2012-10-16 10:03:30
已阅
2012-10-16 11:17:48
一看而过                        
2012-10-16 11:31:22
路过
2012-10-16 13:03:04
2012-10-16 21:10:5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