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万林《漫话雁荡》:高士李经敕

[复制链接]
江南雨√ 发表于 2012-9-22 16: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38 3
北閤始迁祖李纯忠,于明洪武初年从温德政乡迁至乐清北閤定居,到第五代李经敕,已有200年历史。据李氏宗谱记载,北閤李氏,世乏显者。李经敕是北閤李氏家族中第一位以文章名世的高士。

李经敕(1513—1562),字明典。年幼颖慧绝伦,开始读私塾时,就会作对子。稍长,曾因乡试不取,便绝意仕途,一门心思攻读先秦两汉骚赋和李杜诸家诗集,综博精研,颇有所得,并热衷于吟诗作赋和临池学书,无间寒暑。

233.jpg


他生性迂缓,不愿走应试取仕之路。20岁出头,就在乡里当起了塾师,一当就是十多年。30岁上下,他钦羡司马迁游览天下名山大川的经历,也想外出游历,以开阔眼界。可惜家无余财,不能成行。幸亏,他的一个学生叫金昭的,做起了刑部郎的官,了解到他有出游的愿望,于是就带他一起北上京都。这使他饱览了吴楚、齐鲁、幽燕等地的名胜古迹,并结识了不少官僚名士,如礼部尚书秦鸣雷、南台都御史李显书、大名府推官王德、庶吉士潘晟和大理寺副赵性鲁等人。此时他刚过而立之年,正当是大有所为之时,由于他不善钻营,与官僚名士的交往,仅止于诗词酬唱而已。其结果只能是“楚璞不投明主好,吴钩未合美人情。”(潘晟《赠后峰南归》)。时间真快,一恍就是十年,看来,金昭待他不薄。他终于过腻了这种虚与应酬的“门客”生涯,决定告别金昭回乡。金赠给他一笔可观的钱。他除了留下归途费用外,把其余的钱都购买了书籍。

他是文徵明书法的崇拜者,当他行至江苏境内时,就决定去吴县拜访大书法家文徵明太史。这时,文太史年近九十,已谢绝接待。当他把名贴交给门房时,却遭到了拒绝。但他不灰心,于是写了一首诗叫门房转呈文太史。“太史得诗,倒屣迎先生,引为上客,尽索先生纪行诸作,为之品骘称赏,恨见先生晚也。濒行作径尺大书四帧以赠。”(何白《李后峰先生传》)这次拜见文太史的意义是深远的,使他能一睹文老临场作书的风采,进一步了解文太史书法的精髓,得益非浅。

接着,他回到了故乡,重过他的闲静的隐逸生涯,常与老友和门生一起谈诗论画。《北閤李氏宗谱》上说他“不娶,无子”,似乎是一个独身主义者。他只活了五十岁,死得很凄凉。据《李后峰先生传》记载:“贫不克葬,以文太史书及古研鬻富人,始毕丧事。”

李经敕的诗,曾得到乡前辈章玄梅的青睐。章比李大40多岁,二人是忘年交。据《李后峰先生传》记载,章曾说过这样的话:“吾乡名能文章,当吾前者唯元李著作孝光五峰公,后公而起者其在子乎!”因而就把李经敕称为“后峰”。“乡先正赵方伯公廷松、朱太守公谏招诸诗人集卧云庄,先生亦与焉。共赋《暮春载酒》诗,用归字韵,先生先成,中有‘园林变色樱桃熟,时序无言燕子归’之句,咸为搁笔。”看来,李经敕的诗的确写得不同凡响。但著录散失,所存不多。我们从《后峰诗墨》中,可以看到他《上文衡山老先生》等诗15首。又从《北閤李氏宗谱》(李式时编纂)中获知他的遗诗17首(其中二首与《后峰诗墨》相同),二者合计30首。所写大多是应酬唱和及吟咏山水之作。

李经敕谢世已400多年,随着时间的洗刷,他的诗作逐渐被人淡忘,有意思的是,他的书法作品却日益为人所看重。他留下的唯一的一件写有15首诗的《后峰诗墨》,是他的43岁时的作品。上世纪50年代初,被方介堪先生发现,珍藏在温州市博物馆。1957年,马一浮先生看到这件“诗墨”,欣然为之作跋,内有一诗:“雁荡云封两閤荒,诗人笔底富山光。行间恐有龙蛇蛰,收入江心寺壁藏。”并有“虽片羽亦足珍也”的赞语。显然,马翁着重的不是“诗”,而是“墨”。2005年,由乐清市文联编辑出版的《乐清书画集》,也收录了这件“墨宝”。这是一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法艺术的杰作,那遒劲婉丽、淡雅隽秀的风姿,魅力永存!(原载《乐清上下一千六百年(人物篇)》)

附记:
李经敕的生卒年,《北閤李氏宗谱》不载。这里的李氏生卒年是从何白《李后峰先生传》中的“先生享年仅得及艾耳”(“及艾”,是指五十岁)和“先生殂之岁,而白始生”(白生于1562年)的记载推算而得。或有错差,望方家正之。


全部回复(3)
不错
2012-9-22 16:30:40
名人很多啊            
2012-9-22 16:33:46
仙溪人
2012-9-22 20:28: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