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在公元7世纪初至8世纪的唐代,史载同名怀素至少有四位,前人和今人的一些著述中常将他们混淆起来,弄得面目全非。这里,我们不想也不必对四位怀素做一番冗长的考辨,因为我们所说的怀素的身份是明确的,他是和狂草大师张旭齐名的这一位怀素。
怀素曾在《与律公书》中写道:“雁荡自古图牒未尝言。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西竺经:诺讵罗尊者居震旦东南大海际,山以鸟名,村以花名。”清人曾唯的《广雁荡山志》收录了这段话。至于怀素何时到雁荡,在雁荡山留下些什么,则不见记载。由于笔者对怀素与雁荡山的关系问题感兴趣,平时注意查阅有关资料,但多年来一无所获,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可是最近,笔者有幸读到《古今名人墨迹大观》及其他有关资料,意外地发现了怀素不仅到过雁荡山,而且还留下他的墨宝——草书《四十二章经》(见附图)。
那么,怀素何时云游雁荡山呢?草书《四十二章经》有何价值呢?要说明这两点,我们不得不先说一下怀素云游雁荡前的一些相关的背景情况。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是怀素一生的一个转捩点。这时,他刚过而立之年,“恨未能远观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而他的方内知交潭州刺史张谓恰奉召回京任太子左庶子,于是他就随同一起进京,“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在张谓的延誉下,怀素的笔走龙蛇的草书甚得当时名公的赞赏,一时间,名动京华。正如任华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所写的:“狂僧狂僧,尔虽有绝艺,犹当假良媒。不因礼部张公将尔来,如何得声名一旦宣九垓?”四年后,他离京回乡省亲。在路经洛阳时,凑巧遇见当时执书坛牛耳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从颜口中得悉狂草大家张旭的笔法。临行时,颜又作《怀素上人草书歌序》相赠,对他的草书极为赞赏。大历十一年,怀素40岁,正值盛年,就着手总结学习和创作狂草的经历及记录当代名公对他的评赞。这就是他的传世代表作品——《自叙帖》。它神采动人、气势跌宕、狂佯恣肆、变幻莫测而又浑然一体,表明怀素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的境地。
大历十三年,42岁的怀素,在佛经中有关雁荡山的美妙记述的怂恿下,神往雁荡山,于是背上一个简单的行囊,囊中装着“秋毫茧纸”,开始了他的南方之旅。这年秋天,他云游至雁荡山,投宿于雁荡精舍(即今之雪洞),受到殷勤周到的接待。他尽情地观赏了雁荡的奇峰、怪石、巨嶂、飞瀑,感到十分惬意。当仰慕怀素大名的精舍住持向他索书留念时,他欣然以擅长的细草书抄写了这部小乘经典《四十二章经》。
这部草书佛经长卷,长约3丈,共248行,2663字,堪称长篇巨制。据记载,北宋时,曾为大觉禅师所得。20世纪20年代,曾为江苏无锡的周濂、浦永清所收藏。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今名人墨迹大观》收录了此卷。卷后附有大觉禅师跋文一篇,跋中有云:“师书妙绝古今,落笔纵横,挥毫掣电,怪雨狂风,随手变化,隐见莫测……”大画家徐悲鸿在他画的《怀素写蕉叶图》中竟说:“藏真四十二章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诚当以书佛目之。”评价之高,无以复加。毫无疑问,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家级文物!
温州雁荡山曾拥有这样一件高品位的狂草大师怀素的墨宝,实在是无上的荣幸。只是不知流落何方,令人惋叹!山灵有知,自当冥中佑护。归来吧,“书佛”《四十二章经》!(原载2003年4月26日《温州日报》、2004年12月8日《书法导报》,2005年7月4日《浙江书法通讯》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