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周素子

[复制链接]
1882SYYDS 发表于 2012-11-28 20:42
百度里面可以找到文集!其中有多篇右倾的文章,我也是在网上看到的

新浪爱问共享资料下载到了《右派情踪》一书
《晦侬旧事·老家的回忆》目前只百度到两篇《亡母十年祭》利《户口的故事》。

2012-11-28 21:01:11
飞过
2012-11-28 21:04:37
谦分之微秒 发表于 2012-11-28 16:58
没照片吗



image009.jpg
大学时期

image008.jpg
与二幼合影
image016.jpg
纽西兰夫妻合影
image015.jpg
纽西兰
2012-11-28 21:05:55
有的,但也不全,大部分只能看一半,看不了全篇
2012-11-28 21:28:44 来自手机
1882SYYDS 发表于 2012-11-28 21:28
有的,但也不全,大部分只能看一半,看不了全篇

已经找到资源,正在逐页复制保存到文裆,我只需要有关大荆的,其他的不需要。
在一篇文章中好象说到我的长辈,不过用的是化名。
2012-11-28 22:03:15
1882SYYDS 发表于 2012-11-28 21:28
有的,但也不全,大部分只能看一半,看不了全篇

未命名.JPG

除了宗谱篇是半篇外,其它的都是全篇。
红框内的不关大荆片的信息。
2012-11-28 22:58:12
素子文集网址:
http://www.jxrtv.net/tongxuehui/suziwenji/index.htm
内容页底部有下页的链接,可看到分页的内容。一两页居多,也有四页的。

宗谱看目录就一页,内容页中的下一页是错误的。这就说明我已收集全楼上图片中有关大荆片的内容了。
2012-11-28 23:18:44
祖辈也看不了全篇
2012-11-28 23:22:40 来自手机
1882SYYDS 发表于 2012-11-28 23:22
祖辈也看不了全篇

祖輩____老家的回憶
據家譜記載,我的高祖啟雲公,字曉嵐,號龍飛。本姓李,世居浙江鄞縣,生於明崇禎十五年壬午(一六四二年),於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一六九九年)。隨中表親千總周定國自鄞縣遷守樂清大荊營,遂以周姓入營,住鎮之南門。後啟雲公的兒子玉成公,繼續在大荊營任職,而且升任為千總之職。如此數世相因, 以周氏為姓。宗譜因尊啟雲公為始祖。
    樂清大荊,歷來為軍事要隘,在明洪武年間已築有城牆、炮樓等防禦工程,為沿海抗倭的三十六沙城之一。在康熙乙卯、丙辰間,為藩王耿精忠的勢力範圍,後討伐逆藩,於康熙己卯(一六九九年)耿精忠敗退,復立大荊營,才由周定國遷守防治。跟隨周定國前來大荊的高祖啟雲公,當時已經五十七歲,其子玉成也已十九歲。後玉成任千總,贈武信佐郎,啟雲公 “續贈”武信佐郎。
    啟雲公有四個兒子,長子世玉早世,次子世隆是我的第一代祖先。啟雲公的第三個兒子名世昭,宗譜記載,他遷往山東,卻未說明他遷徙的原因和居住山東何地。他是以周姓在山東生存,還是恢復李姓,均不得而知。
    啟雲公享年七十八歲。
    世隆字玉成,號豐堂,生於康熙二十年辛酉(一六八一年),他後來服務大荊營,并升任為千總之職,封贈武信佐郎,算是一位對家庭極有貢獻的人。玉成公卒於康熙五十八年己亥(一七一九年),享年六十六歲。 從二世祖開始,周氏家庭繁衍為七族。二世祖名學仁,為玉成公長子。學仁字廷邦,號心居,享年四十五歲,生有三子。我的三世祖欽發,字駿如,號嵩 山,是心居公的次子,生於乾隆十年乙丑(一七四五年),卒於道光四年甲申(一八二四年),享年八十歲。至四世,家族已發展為十二族之繁,人丁逐漸興旺。 四世祖嘉恩,字建勛,號雨亭,是嵩山公的長子,生於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一七七三年),卒於道光二十一年辛丑(一八四一年),享年六十九歲。在我的列祖傳 記中可見,他最為足智多謀,這篇傳記是我祖父蓮波公為他的曾祖父所記,因為雨亭公歿時,蓮波公尚未出生,所記之事均從張明福老先生口中所得知。張明福為雨亭公食客,寄食周家三十年,越二世,“年逾古稀而好談往事”。雨亭公任職荊營為文案長,歷經兩位營主,一位姓馬,一位姓章,他倆對待雨亭公均師事之。傳記 記載,人稱雨亭公有四德:一為“惠下之德”,當時朝廷行文有裁兵之議,雨亭公為保士卒生計,力陳大荊水漲面海潮落為灘,海盜便於登岸情狀,故荊營確 保無恙。二為“忠上之德”,當時營主馬公以事觸上官,怒將解任,雨亭公撰文力為復之。三為“好生之德”,他曾救人活命,傳記中記述過程甚詳。四為“周急之德”,為人解脫厄難, 從不收報酬。有是四德,雨亭公平生“可以概而知之”云云。
    雨亭公的堂兄嘉勝公,字伯超,號桂庵者,是一位謙虛謹慎、敦倫飭紀的人。他在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年)曾草創一本家譜,載明本宗的由來和子孫的繁衍,雖然稱不上完璧,但規模略備,脈絡清晰。後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宗譜毀於火而草稿猶存,嘉勝公功不可歿。至四世祖已延伸為十六 族之多。
    五世祖名春潮,字泰澄,號文波,是雨亭公的長子,生於嘉慶三年戊午(一七九八年),卒於同治元年壬戌洪楊之難(一八六二年),年六十五歲。在列祖中他的性 格最為豪爽,而遭際又最為慘烈者。傳記中載文波公“言則恭飭有禮,行則慷慨能任”,熱衷於鄉里之事,如創議、捐資建家鄉荊山廟、娘娘廟,又建蒲溪蒲深橋等, “樂奔人之急,輕出財力,如索水火。而自奉甚儉,平生未嘗衣綺紈,待人以直道,人咸心服之”,“排難解紛,亦七國之魯連也”。“一切道義之舉,輒揮霍不 稍吝”,“荊地凡有所倡,諸父老輒挽請同事,一若非公不能者”。然如此行善樂施的人,卻死於“髮逆”之難,鄉里惜之!認為文波公生平好善不應如此慘死,但 是亦有鄉里人以為死於難,亦能顯公之大名!先是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洪楊之亂波及大荊,舉家避難,文波公與二子互相失散。到二月初旬二子才知道文波公已罹難,因此,冒死自鄉間來大荊尋父屍。終於在教場牆外亂叢草莽中覓得,不得已先草草就地埋葬之。而且禍不單行,慘上加慘的是文波公之長子,我的曾伯祖父立潤公,字德心者,亦於是年在洪楊亂中被擄,後不知所終,行年僅三十四歲。立潤公性靈敏,善歧黃之術,不問貧富,但有聘請,急急應承猶恐不及,但是竟也與父親同時罹難。過去我讀清平山人徐映璞的《兩浙史事叢稿》,常嘆惜洪楊之亂的慘烈,想不到我的曾太祖和曾伯祖兩代人竟均死於是難,豈不痛哉! 我的六世祖立渠,字許清,號薌湖者,為文波公第三子,生於道光十三年癸巳(一八三三年),卒於光緒十五年己丑(一八八九年)。如果說文波公是我祖輩中最為悲慘者,那麼薌湖公是我祖輩中最值得同情、命運最為坎坷者。薌湖公十五歲時母親去世,他對庶母曹氏亦很孝順,“未嘗稍拂其意”。父文波公在世時,家庭經濟尚稱富裕。薌湖公二十二歲與翁夫人畢婚,即分炊自立,不料在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薌湖公二十七歲時遭火災,一切煨燼。次年,即同治元年(一八六二 年)又遭洪楊之亂,舉家相失,父文波公,兄立潤同時罹難。在兵亂、喪事之後,薌湖公在遺址創茅屋,理故業,尚未恢復元氣,又於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鄰居洪姓火起延燒,使薌湖公燒盡房舍,只存內屋一間。公與夫人翁氏苦力操作,始免凍餒。然而在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鄰居李姓又火起,延燒鄰房數十間,薌湖公僅存的一間內屋又同歸焦土。再五年(一八七四年),鄰居羅氏又遭回祿,火神再次光臨。十數年間我曾祖立渠公遭受四次火災,竟至一貧如洗。過去的大荊老屋,一律木結構,容易起火,但曾祖一生如此多難,亦實屬罕見。原先其父文波公在東門外隔溪建有釀酒處,薌湖公全家遂退居隔溪,“寒蛩鳴砌,四壁蕭然,當此際,誰復堪顧”?從此,曾祖為人僱佣求生,翁夫人則紡績自養,相夫教子,“不怨不尤,悄然自足”。薌湖公生有五子,中間三子早亡,只存長子宗華(我祖父)與幼子宗芳,女二。薌湖公五十歲以後,長子宗華少年老成,能光复故業,為家庭奠小康基礎。小子宗芳亦跟從長兄習作生計。薌湖公本來可以逐漸的揚眉吐氣,然勞苦終生,於壽有損,竟於光緒十五年己丑(一八八九年)病逝,終年五十七歲。
    薌湖公的異母弟,也是一位人物,他名立標,號新枝,是我的曾叔祖,雖然也少年多難,少讀書,成年後如司馬長卿一樣穿著犢鼻經營酒肆。但傳中說他“清寂、寡交、少言語,性好樹藝,盡得郭橐駝的技術,又精畜牧,所畜 鴒鴿等禽甚多。行年七十餘而平健如四十許人”。又說他“不以俗務擾其慮,不以世事攖其懷”。沖淡平和,難能可貴。新枝公是祖輩中最值得羡慕者。 而且他還有一門好親事。新枝公夫人蔣氏,為同里蔣燧堂的姊姊,蔣希周的姑媽。蔣家一門都是俊才文星,新枝公何其幸也。人的品性都基於遺傳,我的胞兄周昌穀 亦喜樹藝、植花、養魚鳥,原來與新枝公一脈相承。 第六世祖已繁衍至廿八族。
    七世祖宗華,字植善,號蓮波,薌湖公長子,生於咸豐四年甲寅(一八五四年),自小即伴隨父親的苦難成長,所以他少年老成,能知大節。後來能幫助父親重整家業,培養幼弟成材,更培養了長子六介的成就大業。
    蓮波公忠厚老成,樂善好施,擅醫,尤精兒科。平生所作幾件大事,都足見他的善良,我稱他為祖輩中最善良的人。
    蓋大荊一地雖是山陬海隅,但又是閩越通衢,地接臨海、黃巖的要道。餓饉之年,時常路有外來餓殍,白骨暴於野,蓮波公於光緒十一年乙酉(一八八五年)設立掩埋局、長生會,每逢清明冬至,為亡魂墟墓增添浮土,并焚冥錢,讓客鬼游魂各安一方壤土,恩惠澤及枯骨。又光緒十六、廿四兩年,五穀不登,而鄰縣黃巖、太平亦患水災,蓮波公約同鄉里樂善之人設籌濟局,海運外地米糧以惠窮民,使老者得免於溝 壑,壯者不散於四方。又在光緒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年)建奎星閣於鎮中心印山之上。印山襟山帶水,居民圍繞而居住,其上從無建築物。蓮波公萌發籌建時, 正好有一位星學家名叫蔡希邠者從河南來游雁蕩,蓮波公即請他堪輿方位。蔡公固不吝青囊之術,登臨印山,四顧而撫掌,以為若建奎星閣,上應三台,建財神廟,下維四極,將來大荊一郡定甲第蟬聯,官山府海,於此手屈一指。并預題名為“培風精舍”。蓮波公從此專心竭誠的盡出自己的資財,數年之內建廟成功。畫棟連雲,軒宏高大。又數年,長子光大(六介)公欲辦學堂,於是在廟前再建八楹精舍,以為培植士林的場所。此外蓮波公又修聖母廟(媽祖廟)、城隍廟等等。後人所見的凡大荊一地的公共建築物,几乎都是出於 周氏并蓮波公所創建者。這些往事在我兒時也曾依稀聽說,但如此詳盡精確的記錄還是在讀家譜以後方才清楚明白。果如方家所言,建奎星閣後的大荊確實是文士濟濟, 有譽滿全球者。風水之說也是不得不信的。
    蓮波公少年時,鄉里稱他忠厚老成,將卓卓有為,也是精當之言。
    宗譜記載祖輩列傳多篇,內有兩篇是為女性立傳,一是我的曾祖母薌湖公妻翁氏孺人,一是翁孺人的堂妯娌干孺人、我的曾叔祖母,這是兩位偉大的女性。
    翁孺人與薌湖公結婚後的第二年,即遭洪楊之亂,兵事蹂躪達半載之久,而後連續火災,幾乎五年一劫,真是赤身而外,一無所有。翁孺人含苦茹辛,殫盡綿薄以紡 織自贍,不怨不尤,溫純至順,“自壯及老,無勃谿聲”,而且在如此困境中,育有五子、二女。後薌湖公逝世,孺人獨主家政,“門以內秩秩有序”。所以作列 傳的蔣希周舉人認為,中國的女學不是失之鄙悍,就是流於苛細。如果都能像翁孺人的品性,女界將大煥光明云云。
    另一位干孺人是雁南公的嫡妻。雁南公名立鴻,生於道光己丑(一八二九年),卒於咸豐二年壬子(一八五二年),即為死於洪楊之亂的文波公次子,為側室曹氏所 生。干孺人生於道光八年戊子(一八二八年),卒於光緒三十年甲辰(一九零四年)。干孺人於二十二歲時與雁南公結婚,次年生子,名宗濂。二十五歲時雁南公病 危,臨終之時雁南公執孺人之手永訣,待喪事完畢,干孺人“閉戶寂處,絕跡外事”。初時,家人以干孺人年輕守寡,都勸她重新嫁人。但孺人矢志終身“撫孤恤 老”,不願再嫁。當時婆母曹夫人尚在世,文波公諒解她的志願,為她另外築靜室以居住,所有家政均不煩她,讓孺人能夠盡孝節,勤撫幼子,償其夙願。後文波公 遭洪場之難,死於亂叢草莽中,孺人當時年僅三十五歲,自此後方開始管理家務。婆母曹夫人長壽至九十五歲方才去世,干孺人為之治喪盡孝。子宗濂不喜讀書,棄學從商, 配金氏,生有三子。作為矢志守寡的干孺人,她真的做到了撫孤恤老,且子孫繁多,後無疾而終,終年七十八歲。傳中讚譽她:“壽至期頤,又獲弄孫之樂。”
宗譜中的列宗列祖,或名下附有小傳,或另列長篇記,大多為當地當時的碩儒所作。樂清素有小鄒魯之稱,多文人學者,在作傳記的諸學人中,我在近日讀書中獲得蔣炯燧堂先生的資料,蔣燧堂既為我的曾叔祖新枝公作傳,又為我的祖父蓮波公作傳,稱蓮波公與他自己是“份則異輩,年則同庚”,蓮波的叔父新枝公是燧堂的姐夫。又有蔣希周者,為我曾祖母翁氏孺人作傳,稱翁孺人是希周的姑媽。由此可見,蔣希周是蔣炯、燧堂的兒輩。閱讀溫州鄉邦文獻張炳勛所著《懷馨閣雜俎》一書,該書第三十五條記錄:“吾樂最後一名舉人,為大荊蔣希周先生,系光緒癸卯(一九零三年)科中式,字仲冕,別號公介,父燧堂明經,張重時”又第一百五十條記錄:“民國八年(一九一九 年)膺眾議員蔣子季哲,倦飛冀得息影,與同懷叔南先生,卜地雁山靈巖,構屋三楹,命名‘屏霞廬’,由梁公啟超書額。正中築樓,為其尊人蔣公瑞堂生祠,榜曰 ‘仰止樓’。”“公名炯,別字瑞堂,一作燧堂,大荊東里人,清廩膳生。”由此可見:瑞堂即燧堂,有子四人,長子失名,其餘三子就為仲冕、叔南、季哲。次子仲冕即希周字,最博學。三子叔南,畢業於黃埔軍校,因政壇失意,中年自沉於故鄉石門潭。蔣家是我家的中表親,現借助文獻,祖輩的往事,才脈絡清晰。
(祖輩____老家的回憶 全文完)
2012-11-28 23:25:21
三子叔南,畢業於黃埔軍校,因政壇失意,中年自沉於故鄉石門潭。蔣家是我家的中表親,現借助文獻,祖輩的往事,才脈絡清晰。

也有失实之处,蒋叔南毕业于保定军校,与蒋介石同期不同科。那时何来黄浦军校。
先生之忆,当不得史实,可做旁证。
2012-11-28 23:34:35
祖辈中无宗芳的介绍!其实她的文集中有些是有出入的!但蒋炯的生辰年和周六介的葬地是个人以前所未知的!
2012-11-28 23:39:25 来自手机
周素子兄弟辈中或有以显字为雁行的!周显谟于民国五年有辑《周六介先生哀
挽录》,乐清县志作周朝钦,但文集中未曾提起,且察周素子最大的堂兄是生于周六介死后数年,周显谟或为旁支,或为记录有误
2012-11-28 23:48:12 来自手机
周莲波曾任大荆商会会长,热心公益,部分修桥造路的碑刻中屡有提起
2012-11-28 23:52:03 来自手机
本帖最后由 老马样板 于 2012-11-29 07:49 编辑
1882SYYDS 发表于 2012-11-28 23:48
周素子兄弟辈中或有以显字为雁行的!周显谟于民国五年有辑《周六介先生哀
挽录》,乐清县志作周朝钦,但文集 ...

家谱网信息:
古籍名:周六介先生哀挽录

作 者:周顕谟辑

出版社:民国5年(1916)

版 本:铅印本




乐清县志 第1096页
周六介先生挽录
10卷
周朝钦
永嘉区乡著会抄本
馆藏:温州
2012-11-29 00:02:01
继续飘过
2012-11-29 09:28:42
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