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荆古镇中心有一座小小的孤山,当地人谓其像印把子,故名曰:“印山”,人们习惯称之小山头。
它东南毗邻街屋,西北湖水环绕脚下,它既无巍峨峭拔,也没有怪石嶙峋,而是低矮平缓,朴实敦厚。山上有几棵树干斑驳、藤萝缠绕历经沧桑的合抱大古樟。因为它平易近人,上下方便,成为大荆人所喜爱的常去处。登上山头极目远眺,四周山岭逶迤似苍龙起伏,大荆全貌尽收眼底。在这里,观东方日出,看夕阳衔山,凭吊古迹,遥忆过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宣统二年,大荆地方绅士周莲波、刘亨字、蒋燧堂诸人发起集资筹备,在印山顶上建起一座财神庙,顶层为奎星阁。建筑规模较大,璃脊飞檐,古色古香,殿塑财神,阁雕奎星像。
印山财神庙供奉的财神系《封神榜》中名将赵公明,手执九节锏,脚踏黑虎,身体为樟木雕刻,神态威武,出于名家之手,神像表面全部贴金。农历三月十五为财神寿诞。在十四夜,大荆及附近善男信女云集于财神庙殿堂“贺寿”,灯烛辉煌,香烟缭绕,诵经念佛,钟鼓齐鸣,热闹异常。甲子年春,有地方绅士为财神寿诞发起迎灯赛会,大荆每户人家扎彩灯一对,其形多为禽鱼鸟兽,神态生动,大都出于能工巧匠之手。出迎时鼓乐喧天,先游大荆街道,继而游至白溪等地,意在保平安、兆丰年、兴工商、发财致富。
传说奎星(俗称魁星),系二十八宿之一的文曲星。奎星塑造形像按照“魁”字,面部像鬼,一脚翘起,一手握斗。印山奎星阁之奎星系用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连底座共高约2米。右手执笔,左手握斗,左脚踏鳌头,右脚向后曲举,仿佛起舞跳跃,栩栩如生,其脚镯、手镯、耳环等均镂空雕凿而成,环身飘带凌风扬起,玲珑透踢,真乃巧夺天工的艺术杰作。
后又在财神庙东首建土地庙。其西麓为文昌阁。财神庙南北两旁有横屋,南屋曾为大荆镇商会。抗日战争期间,设防空监视哨、电话联络站。
印山海拔约25米,是大荆古镇的制高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农历二月十七日,括苍支队进攻盘踞在印山财神庙的国民党大荆区中队,占领了小山头,解放了大荆。后获悉国民党海上残部企图反扑,出于战略考虑,忍痛焚毁了财神庙奎星阁等古建筑,以至精美绝伦的财神像及奎星像等均化为灰烬,殊为可惜。1992年,浙江电视台电视剧《东海游击队》,在小山头拍摄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战斗镜头,再现了当年鏖战小山头的壮烈场面。至今小山头古迹荡然无存,而风景依旧,留给后人只是缅怀过去、无限遐思。
印山是大荆文化教育的摇篮,清咸丰年间在文昌阁设有印山书院。相传为当地耆宿张桂萼先生所建。张桂萼先生在印山西南麓建文昌阁一座及小屋数间,后又将建于阁左的仓颉祠并为院舍。贡生曹笑山、曹志旦、拔贡方翔卿等先后在印山书院执教,培植了不少科举时代的生员、贡生和举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因维新**广播,清廷废科举设学堂,后贤曹杰旦起而响应,改印山书院为学堂。
民国三年〈1914〉,印山学堂改名乐清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县政府通令全县各小学实行男女同校。于是由周莲波先生创办的县立第三女子完全小学并入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校,为大荆第一所男女同校学校,改校名为乐清县立第四小学。
解放初及上世纪80年代雁荡中学、印山中学、大荆第一个民办幼儿班均曾建校园于印山。现今大荆小学几个班级仍办在这里。民国时期的“友谊丝竹演奏社”,抗战时期的“培风剧社”,现在的“印山书画会”、“雁荡吟圃”等群众文化学术团体均以印山这块风水宝地为社址会址。1999年纪念红十三军,市政府在印山立“赤魂亭”。
印山是座文化积淀厚、科技涵养丰富的灵山,钟灵毓秀,孕育了无数先贤与科技界、文艺界的精英和杰出人才。远的且不说,单说当代从印山走出去,在全国都叫得响的人才就有著名国画家周昌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群鹏、著名书法家徐百清、原上海宝钢副总工程师仇醒亚、全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金良超……
而今印山仍是大荆文化教育活动中心,文化宫、文化站、卫星电视转播站、离退休干部活动室、老年学校都棋布在这里。这里还有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小型演出厅等。在这里举办过无数次画展书法展、艺术讲座、文艺演出,有奖灯谜竞猜等活动。
印山以它浓郁的文化科学氛围启迪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大荆人,多少人从印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多少人又叶落归根在小山头。纵然他们扬名全国,到过长江小孤山,桂林独秀峰,乃至泰山、黄山、富士山及阿尔卑斯山,但他心中仍有一座故乡的小山头。
|